院長辦公室。
譚友銘回到辦公室慢悠悠的泡了杯茶,悠哉悠哉的坐下來喝着茶哼起了小調兒,他的心情明顯很不錯。
在確定張碩進入高院擔任研究員時,他就開始想着張碩畢業的事情了。
博士論文答辯後就能拿到博士學位,然後正式入職。
現在張碩是掛職在高院,和正式入職還是不一樣的,正式入職是成為高院的研究員,享受教職工的一切福利待遇,出去以後代表的也是高院,而不會說起另一個身份--博士生。
博士生的身份,說出去會讓高等研究院有些尷尬。
張碩有了那麼多的成果,依舊還是個博士生?
好多人都說起這個問題。
這次的數學會會議上,就有好多老朋友笑談着張碩依舊是博士生,半打趣的說道,「你們蘇東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畢業要求還真是高,四大刊都發了三篇論文,還畢不了業。」
「按照你們這個要求,我們大學的博士就沒有一個能畢業!」
譚友銘想想都有些好笑。
他拿出了手機找了個群組,發了個消息,「我們學校的張碩,明天要進行論文答辯,誰有興趣來當個校外專家評審?」
「只有一個要求:明天下午之前必須趕過來!」
群組裏立刻熱鬧了。
這個群組裏,都是一大堆的數學教授、院士,看到消息馬上踴躍的報名。
譚友銘的要求有點苛刻,主要是時間上的要求,距離遠一些的就要趕時間過來,但說要當評審的人還是很多,甚至還有首都大學的數學院士報名,說是要連夜坐飛機過來。
他們都想過來沾光。
張碩才25歲就完成了這麼多研究,未來前途必定是一片光明。
到答辯組當個專家評審,以後說出去也會很有面子,回來以後還能吹吹牛,多好的談資啊!
譚友銘最後選擇了兩個距離近一些院士,一個是金陵大學的杜晟院士,另一個是東港交通大學的錢智桐院士。
金陵和東港距離蘇東都不遠,開車過來兩個多小時也到了。
對面。
張碩覺得時間有點兒緊,他的論文還沒有全部完成,尤其是格式還是要校對一下,畢竟是畢業論文,要存檔的。
他還是先和計算中心溝通一下時間,約定是下周三過去。
周一,論文答辯。
周三,去計算中心做驗收報告。
時間很緊。
計算中心的項目驗收組,其實就是曹孟波的大型實驗偏差分析算法團隊。
在物理中心的項目會議上,所長吳建寧確定把項目分開以後,計算中心這邊就輕鬆多了,項目就抓在自己手裏,不需要牽扯其他的事務,只需要組建個好團隊就夠了。
他們有和張碩的合作項目,只要按照張碩規劃完成算法就可以了。
曹孟波組建的團隊也不限於計算中心。
計算中心和實驗物理中心是兩個機構,但實際上,兩者的關係可以說密不可分,有很多研究員屬於計算中心,卻在基礎實驗組、cp組,或是其他物理中心的團隊工作。
同時,也有物理中心的研究員在計算中心工作。
高能所每一個大方向的研究,都需要進行基礎實驗、進行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可不只是計算中心的工作,像是粒子對撞實驗的初步分析,還需要國內的高校合作組幫忙。
那些獨屬於計算中心的研究,一般都是純粹的算法以及算力、平台搭建。
只要牽扯到實驗,就肯定少不了實驗物理中心。
兩個機構是直接相連的。
所以曹孟波組建的團隊也有物理中心的人,他邀請了物理中心的學術組長石秋玲,以及長期在cp組工作的主任級研究員程耀興,還有基礎實驗組的研究員劉燁和廖振宇。
四個重量級的人物加入,再加上鮑賀星、崔凱文以及他自己,新項目組的決策管理層就搭建好了。
另一邊,譚志明也建了大型實驗偏差分析算法項目組。
譚志明想邀請廖振宇、
第一百零一章 論文答辯,張碩:聽明白了嗎?三院士:這就是天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