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
克列孟梭認為,想要讓歐洲保持長久的和平,那麼就應當把1870年以來德國的進步一筆勾銷,以削減其領土的辦法減少德國的人口,並摧毀德國的經濟體系,或是讓法國控制德國的經濟命脈。
克列孟梭試圖讓歐洲回到過去的方式來解決法國的外部威脅,完全沒有考慮歐洲文明的前進。他要求把洛林和阿爾薩斯交還給法國,把萊茵蘭地區、整個薩爾河流域煤礦的絕對所有權和專屬開採權無償割讓給法國,不准許奧地利併入德國,擴大波蘭的疆域,並利用波蘭把東普魯士和德國其他地區割裂開去。
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堅定的支持了克列孟梭,因為意大利的疆域也需要獲得調整,他們要求從奧地利身上拿到屬於自己的戰利品。而英國則需要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成為獨立國家,把土耳其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的民族國家,並把達達尼爾海峽變為國際共管的自由航道。
威爾遜總統面對其他三人隱隱達成的一致面前陷入了孤立,他對於法國人貪婪的胃口感到了不可理解,畢竟法國人所要求的薩爾河流域有着65萬居民,但是法國人還不到100人,在過去的1000年裏,這一地區始終是屬於德國的,德國和法國對這一地區並不存在爭議。
而法國人為了削減德國的煤炭供應,還要把上西里西亞交給波蘭,這裏出產了德國23%的硬煤,但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屬於過波蘭。除此之外,德國每年還有拿出2500萬噸煤炭交給法國、意大利、盧森堡、比利時,德國將會從戰前的煤炭出口國變為一個無法自給煤炭的國家。
在威爾遜總統此次出國之前,實際上已經對協約國對戰後世界的瓜分企圖有所警惕,如果不是為了實現他對於國民的承諾,即在戰爭結束後會成立一個讓世界永久和平的國際組織,這也是他宣佈美國參戰的合法性,那麼威爾遜都不希望和其他三人洽談下去了。
對於美國人越來越牴觸的情緒,英國人進行了協調,從本質上來說,英國也不打算讓德國過分被削弱,同時也不希望意大利人獲得太多的奧地利領土,特別是讓意大利人進入到巴爾幹半島。當然,英國此時也擔心過分削弱德國會使得德國共產黨獲得更多的支持。
因此英國人提出了一個改進方案,即在不擴大波蘭疆域的情況下,要求德國徹底的從立陶宛和波蘭撤軍,讓立陶宛和波蘭真正的獲得獨立。同意法國對於洛林和阿爾薩斯的聲索,但是駁回了法國對薩爾河流域的聲索權,不支持法國對萊茵蘭的聲索權,但認為可以將該地區進行國際共管,一定年限後再歸還德國。同意把奧地利永遠排除在德國之外。
面對這個改進後的英國方案,威爾遜總統在身邊人的勸說下終於選擇了基本認同,因為此次他除了尋求歐洲和平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解決對協約國各方貸款的還款問題。歐洲盟國總共欠了美國政府超過70億美元的債務,還欠了美國銀行大約35億美元。
此外威爾遜總統的固執也給其在國內帶來了麻煩,因為他選擇的代表團里沒有一個共和黨人,這遭到了以塔夫脫為首的共和黨的不滿。
這也就意味着,他在巴黎每一點的錯漏,都會被國內的共和黨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並加以批評。而在和會的會議上,威爾遜總統始終把美國視為了一個仲裁者的角色,他認為,「美國是和會上唯一的利益無關方。」
因此總統在和會上所實施的外交策略又同自己的國務卿藍辛存在着分歧,這位國務卿認為美國所主張的門羅主義並不適合於歐洲。
威爾遜一開始以為,他可以在財政上向各國政府施壓,從而迫使他們跟着美國的指揮棒走。但是抵達了巴黎之後,他發現這筆龐大的債務反而成為了歐洲盟國用來牽制美國的繩索,假如美國不支持英法,英法就向美國表示自己將無法償還這筆債務。
總統的法務顧問戴維.亨特.米勒在回國後就對着本國記者說道:「歐洲在財政上破產了,那裏的政府在道德上破產了。」
美國人很快就發現,他們甚至都不能對英法加以反制,因為如果他們對戰爭債務問題表現的過於激烈,那麼歐洲各國政府都將倒台,除了英國之外,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場席捲歐洲的革命。相比起這些國家賴賬的風險,美國更加難以接受一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