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而姜星火與朱高熾、朱高煦是同齡人,甚至比「三楊」還要年輕,不誇張的說,姜星火只要能在大明的廟堂中始終站住腳,最起碼可以做到跟「三楊」一樣,把大明帶到原本土木堡之變(1449年)的時間節點,所以姜星火併不需要「三楊」來繼承他的政治理想。
姜星火需要的是在變法過程中培養出一批人才,然後把大明發展好,如果于謙能被他所教導、改造,那麼在第八世結束的時候,姜星火可以安心地把大明交給于謙。
至于于謙以後管那麼多又真能管得過來嗎?
諸葛亮選繼任者,選了蜀漢三相,最後也不過是維持了三十年罷了,姜星火沒有狂妄到覺得自己比諸葛亮還強。
到了八十年乃至一百年後,不管是因為海外貿易和重商主義蓬勃發展的商人階層登上歷史舞台,亦或是說出現了什麼奇奇怪怪的歷史岔道,那都是後來人的選擇了。
如果第九世他還在這條歷史線上,而不是去了別的歷史線,或許還能旁觀一下大明的君主離線制/君主立憲制是怎麼建立的,至於更進一步的事情,那只能等待他埋下的種子生根發芽了。
「所以說,三楊能爭取改造就改造一下,如果改造不了,無法適應大明擴張型的未來戰略,那也只能讓他們去合適的位置發光發熱了,留在中樞還用傳統儒家那一套與民休息摳搜過日子,肯定是不行的。」
姜星火這邊主意定了下來,夏原吉也整理的差不多了,內閣幾人寫字都很清晰工整,畢竟是「台閣體」的創始人,而且記錄內容也都真實,他只需要把內閣幾人記錄下來的裁剪整理,把紙用膠水粘在一起,然後加上自己要潤色的內容,也就成了。
隨即夏原吉便拿出了《奉天殿廷論》的草稿紙,遞給了姜星火。
看着這份有點像小學生用膠水貼的板報,但卻註定要與西漢《鹽鐵論》在後世史書上齊名的文書,姜星火仔細瀏覽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是變法第二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再怎麼重視和強調也不為過。
看完文書,姜星火提筆在草稿紙上增添、刪減了幾部分,又遞給夏原吉。
「便按這個去弄吧。」
夏原吉準備按照姜星火的指示,將這份廷論編輯成正式的文件,然後在京城各處衙門內部分發出去,給官員們吹吹風,讓他們明白朝廷的意思。
「國師,這份廷論需要刊印多少冊?」
一旁的胡廣問道。
本來跟國子監的印刷所對接的事情,以前在內閣是解縉負責的,如今解縉調到了總裁變法事務衙門,這活也就扔給了胡廣。
姜星火聞言,頓了一下,緩緩吐出三個字道:「三千冊。」
「三千冊?」
在場的內閣成員聞言,都忍不住有些驚異。
按理說這種類似內部參考文件的東西,通常只在廷議上討論大事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這個版本是按照最高標準的格式修訂和印刷的,印製成本不低,用的是特殊紙張,往常都是每個衙門發一到三本傳着看.如今卻要發三千冊,那就意味着在京有品級的官員,基本上是人手一本可能還富餘。
不過,三千冊也就意味着大概要花費好幾千兩銀子,這對於任何一個部來說,都不是一筆小錢,可錢對於國師應該還是小事,畢竟210萬兩的商稅都許諾出來了,但問題是,國師為什麼會印這麼多呢?這種違反傳統的行為完全沒必要啊,其中一定有某種深意!
那麼是什麼深意呢?這不禁讓內閣眾人沉思了起來。
細細想來,對於皇帝來說,變法派真的通過這一次廷辯進一步壯大了嗎?
並沒有。
中央銀行分走了戶部的權柄,而管理中央銀行的人並沒有確定,同時戶部尚書夏原吉既要挑頭負撰寫責廷議記錄,給百官進行吹風,後續又要面臨分蛋糕的難題,難免會遭人怨恨。
看起來如果一切順利,皇帝將拿到更多的錢去進行他的偉大事業,卻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當然了,命運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碼,只不過朱棣不知道而已。
如果內閣眾人往陰暗一點去想
第四百一十二章 龍場【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