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胡儼平日裏老實憨直、不聲不響,今日卻能說出這番話來。」
朱高熾也是高看了胡儼一眼,內心想道。
便如後世那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風高浪急,更見砥柱中流」,內閣眾人平日裏高談闊論,此時卻喏喏不敢言。
反倒是平日裏不怎麼愛說話的胡儼,此時倒是能極為有理有據地勸諫皇帝,甚至讓皇帝都沒了發怒的理由。
怎麼發怒?
人家胡儼為你好,站在你的角度把道理說的清清楚楚,本來就是你讓人發表意見,現在還能翻臉殺人不成?
朱棣沉默了。
朱棣當然不是文盲,但你要說他熟讀經義到了能現在反駁胡儼這套說法的地步,那倒也沒有。
所以,朱棣在明白胡儼是忠臣或者說對他來說,表面上還是在努力維護皇權統治的忠臣的情況下。
對方又沒有跟練子寧、方孝孺一樣嘴硬,怎麼殺?
這時候,內閣眾人也不再干坐着了。
在此時的大明朝廷,內閣幾乎相當於洪武十三年以前沒被廢除的中書省.低配版的那種。
內閣專門負責整理、分流、篩選各項政務,又是草創的部門,任誰都知道,只要堅持下去形成制度,以後內閣定會成為第二個中書省,前途光明無比。
內閣眾人之間當然也有勾心鬥角,可此刻胡儼站出來說了那麼多話,皇帝沒有發怒,還在猶疑之時。
若是都想着把自己摘乾淨,最後起到的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不如勠力同心,依着胡儼的角度繼續勸諫皇帝。
這可不是結黨營私!
我們可都是為了皇帝您的皇權統治好!
於是,解縉、黃淮、楊士奇,三人交換了眼神後,分別說道。
「陛下,改革變法茲事體大,臣等非是不贊同,只是還請陛下慎重考慮。」
「若是倉促決斷,難免造成失誤,臣以為當仔細籌劃、慢慢佈置,等弄清了種種阻礙再決定如何推行,才是正途。」
「若陛下欲行改革變法之事,臣等自當效命,只是眼下事發突然,多有倉促之意,何妨細細思量籌劃完備,再行雷霆之舉?」
說完,三人又齊齊看向了金幼孜這個皇帝插在內閣里的心腹、釘子。
金幼孜的心裏當然跟明鏡似地,他曉得皇帝大約不會如何懲罰胡儼,而自己畢竟是內閣的一份子,不妨做個順水人情,也團結一下同僚,免得真正成了孤臣。
金幼孜起身開口道:「我等生逢此世,幸遇陛下這般英武君王,意圖變法改革,這對於國家來說自然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於我們這些小臣來說,也能沾個光隨之青史留名.但便如《孫子兵法》所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不論是行軍打仗還是變法改革,總該是籌謀萬全的,道衍大師所提的變法八策,只是一個思路,這其中還有很多具體的推行步驟還可以更加完善。譬如某事從何時開始,多久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此地與彼地之間人文地理狀況殊異,是不是該用不同的方法?」
見朱棣若有所思,金幼孜也不再多言,拱了拱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朱棣沉吟半響,道:「朕覺得胡卿所言並非毫無道理,胡卿還是忠君體國的,不過看的東西,未免有些狹隘待會兒道衍大師來了,會與你們細細分說,先坐回去罷。」
聞言,胡儼恭謹行禮,亦是坐了回去。
待屁股坐到椅子上,胡儼方才發覺,自己官袍的後背,早已被冷汗打的濕漉漉地了。
剛才胡儼雖然竭力鎮定,卻仍舊難掩心底對於朱棣大刀闊斧推行改革的決心的複雜情緒。
朱棣不是朱允炆這種長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的儒雅青年,朱棣是將軍,是屠夫,是真正一刀一槍打天下的馬上天子。
朱棣想要改革變法,他就一定能改革變法!
胡儼想起,當初為了在江南推行攤役入畝,朱棣任命成國公朱能為大軍指揮,率領成陽侯張武、同安侯火里火真、靖安
第二百三十八章 團結一致的內閣【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