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經過一天的戰鬥,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隊上下一心,士氣高漲,完全有打敗陳友諒的把握,可他擔心張士誠趁機偷襲他的後方,於是便命令徐達回去鎮守應天。
徐達同到應天后,戒飭士卒,嚴加防守,使張士誠不敢妄動,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
鄱陽湖決戰中,常遇春發揮神勇。
他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
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在混戰中陳友諒被流矢射中死去。
這一戰,朱元璋全殲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徐達會合參政楊瓊等人略取荊湘諸路,連克江陵、夷陵、潭州、歸州、辰州、衡州、寶慶等,徹底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陳友諒這一勢力的覆滅,也使朱元璋成為了群雄之中的最強者。】
【張士誠自至正十三年起兵高郵以來,與元政府時常暗中勾連,不斷騷擾着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實在是比蒼蠅還惹人厭煩。要不是陳友諒還在西邊威脅着朱元璋,朱元璋早就想把張士誠給滅了。
現在終於滅掉了心腹大患陳友諒,朱元璋接下來要無疑就要對張士誠動手了。
張士誠佔領常州,正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江。
陳保二是常州奔牛鎮人,他聚眾鄉里,以黃帕包頭,被稱為「黃包軍」。
之前徐達攻克鎮江時,陳保二投降,但不久就被張士誠脅迫,率舟師助攻鎮江。
徐達在龍潭大敗陳保二,並率軍圍困常州。
張士誠得知後常州被圍後,連忙遣將來援,他們一路氣勢如虹,看起來銳不可擋。】
【徐達探得張士誠大軍來援的消息後,果斷於距城十八里的地方設下埋伏,並令王均率領騎兵隱藏在側方待命。徐達他自己則親率剩餘大軍與張士誠軍正面交鋒。
開戰後不久,徐達部將王均用率騎兵從側面沖入敵陣,張士誠軍隊大亂,掉頭而逃,卻又被伏兵截殺,死傷無數。
張士誠不甘心失敗,他利誘吳新附之軍七千人作為內應,並將徐達圍於牛塘。
徐達立即率軍突圍,並命副帥常遇春與廖永安、胡大海等馳援牛塘,內外夾擊,最終大破張士誠軍。】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春,一心想要光復大宋朝的義軍統領劉福通被元兵擊敗,擁韓林兒退至安豐。
這時,張士誠接受元政府的招安,並派部將呂珍圍攻安豐。
徐達奉命馳援,大敗呂珍,救出韓林兒,並乘勝進攻廬州。元將左君弼守之,徐達三個月都沒能攻克,只能撤圍而去。
後來呂珍殺死劉福通後,張士誠以為有功於元政府,遂索求王爵,元政府沒有答應,張士誠便自稱吳王。】
【朱元璋要想揮師北伐,南方的義軍或者蒙元的爪牙都必須要清除乾淨。
於是,朱元璋定下了攻打張士誠的戰略方針,一共分位三步。
第一步,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宿州、安豐諸縣,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
第二步,掃蕩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合圍平江的態勢,攻克湖州、嘉興、杭州等城鎮;
第三,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
為了迅速穩妥地解決張士誠,朱元璋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統帥,徐達!】
【元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徐達被任命為總兵官,與副將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東。
徐達揮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郵、淮安等地,並在徐州擊退元軍主力的進攻,俘斬元兵萬餘人。
僅半年時間,淮東諸地悉被攻克,張士誠的勢力也被壓縮至江南浙兩地區。
之前定下的第一步滅張士誠的戰略,基本實現。】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大軍繼續推進。
徐達依然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
第251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