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貝爾,克里斯托弗諾蘭,他們完成了一次神乎其技的創作!」
「紐約客」刊登了這篇影評全文之後,這一期雜誌瘋狂銷售了六十五萬冊,成為了近五年來美國所有報刊雜誌銷量之冠,可見這篇評論在整個社會引起的無限反響了。
「紐約客」對「盜夢空間」的解讀更多是拋開了技術因素,將情感對於電影、對於藝術品的推動力放在第一位,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並且對故事裏的明線、暗線、反思全部都翻找出來進行了解析,瞬間將「盜夢空間」的內涵推向了全新一個巔峰。
從評論之中就可以看出來,「紐約客」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埃文貝爾兩位導演都十分推崇,眾所周知,克里斯托弗諾蘭對於大場面、對於框架、對於線性結構的掌控,受到了無數讚譽,「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等作品都可以看出這一點;埃文貝爾對於情感升華、對於人生反思、對於深度挖掘的控制,也是有目共睹,迄今為止埃文貝爾拍攝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夠看出這一點。而這一次的「盜夢空間」,則將兩位導演的優點都發揮到了極致,最終碰撞出這樣一部劃時代的神作,確實是讓人感嘆連連。
以「紐約客」、「紐約時報」、「電影評論」為首的一批影評匯入了成千上萬的電影評論之中,在整個電影市場裏掀起了腥風血雨,將2010年的暑期檔推向了全新的**。雖然一直以來,影評人對電影的評價和解析往往是佔據公眾關注主題的,但這一次「盜夢空間」卻有所不同,這部電影在影迷之中引起的反應遠遠超出了影評人們的熱議,反而成為了電影事後評價的主題部分,諸多影迷評論對「盜夢空間」進行了全方位解讀,這也使得「盜夢空間」成為了二十一世紀以來引發最熱烈討論的一部作品。
其實二十一世紀以來,值得討論的電影作品數不勝數,「穆赫蘭道」、「死亡幻覺」、「阿凡達」等等的可以算是,但這一次的「盜夢空間」卻有所不同,一來因為埃文貝爾和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聯手,加上大牌演員陣容,使得這部作品脫離了cult影片的低關注度,引爆了無數關注度;二來互聯網的發達,特別是臉書、推特、youtube等社交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討論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也使得討論熱度持續上升;三來電影本身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了完美融合。這才導致了現在的局面,人人都在議論「盜夢空間」。
關於電影裏的每一個細節都成為了討論的焦點,從故事裏關於夢境的設定,到第四層夢境是否存在;從迷失領域的設定,到圖騰的特殊作用;從每一層夢境的聯動關係,到藥劑的不同作用;從故事開頭的畫面首尾呼應,到電影結束時該死的陀螺到底是否停下來了……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被無數人拿出來討論,各式各樣的技術分析貼鋪天蓋地,幾乎將接下來一個月時間內的網絡完全覆蓋,無論是谷歌這樣的搜尋引擎,還是臉書這樣的社交網絡,就連itunes、亞馬遜這樣的銷售網站都可以看到「盜夢空間」的蛛絲馬跡電影相關配樂、電影周邊全部熱賣。
簡而言之,只要和「盜夢空間」扯上邊,全部都火爆肥腸,就連一個印有「inception」單詞的t恤都已經脫銷了,由此可見,現在這部電影在影迷之中到底是有多麼誇張的人氣了。
在這其中,一篇發佈在imdb上的影迷成為了聚焦的中心,這位影迷自稱足足看了「盜夢空間」十六遍之後,從各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分析,這才撰寫了這篇影評。
在這篇影評之中,這位影迷對「紐約客」的評論表示了認可,在開篇時就提到了,「『盜夢空間』的每一刻都是夢境,電影是諾蘭和貝爾作為一位導演對工作的比喻,它最終的觀點在於,我們在夢境中得到的心靈淨化與我們在電影中得到的一樣逼真,而這與我們在現實中獲得靈魂淨化也是一樣真實的。『盜夢空間』講述的就是電影製作,而電影對導演來說,則是最激動人心的共享夢境。」
這位影迷除了認同「紐約客」的想法之外,他也第一次大膽地提出了一個理論,那就是「盜夢空間」里,柯布從頭到尾都是生活在一個夢境之中!這個理論一出,引起了所有人的譁然。
爆發正在進行時……(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2295電影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