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輿論沸沸揚揚的情況之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層出不窮。人們一時間對於懷特-庫斯的身份根本沒有過多研究,而網絡言論也就被懷特-庫斯這位「叫獸」的肯定言論激發了出來。
真相大白了,其實根本沒有花多少力氣,「環球報」這次的陰謀根本就不堪一擊,把整個事件弄清楚之後,大家都明白了真正在惡意炒作的應該是「環球報」才對。而埃文-貝爾呢?這位「惡意炒作」的主人公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根本就沒有試圖炒作的意圖,更重要的是,埃文-貝爾需要炒作嗎?人氣高如埃文-貝爾,他從來都不需要炒作,相反為了躲避媒體他還費盡心思。
這一次「環球報」的行為引發了其他所有媒體的圍剿,所謂事情的真相在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不僅還給了埃文-貝爾一個清白,而且還紛紛對「環球報」扭曲事實的行為進行了譴責。事情還不僅如此,社會學者們又再次站了出來,將原本對準埃文-貝爾的矛頭紛紛對準了媒體。
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斯科特-鮑曼表示,「媒體為了銷量、為了博眼球、為了奪視線,借用藝人的關注度進行惡意炒作,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頑疾。」斯科特-鮑曼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客觀的,他的觀點也基本包含了所有社會學者們的態度。
斯科特-鮑曼認為,「回顧這一次事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脈絡,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事件,卻被媒體炒作到了『英雄』的高度;當事件達到一個巔峰之後,媒體又繼續炒作,把對於英雄的質疑當做熱點製造第二波熱潮;最後第三波熱潮又重新回到藝人身上,把『惡意炒作』的名頭按到了藝人身上。於是,這就變成了好也是藝人的,不好也是藝人的,全部的起因都是藝人,這是不對的。」
斯科特-鮑曼對於事件本身的討論並不是很多,而是對媒體的社會責任提出了新的定義,他認為媒體之所以會對藝人的褒獎過渡,這是一個明顯的馬太效應;但同時藝人身上一旦出現爭議,也同樣會被無限放大。媒體對於藝人的過度追捧或者過分譴責,其實都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這對於整個社會道德的建立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肖恩-霍爾的捧殺策略達到巔峰時,社會學者們都對埃文-貝爾提出了譴責,認為埃文-貝爾所謂的草根英雄名頭實在過譽了,不過當時社會學者們就有譴責媒體的大驚小怪了。而這一次,「環球報」的行為,更是把社會學者們敏感的神經挑撥了起來,如果媒體能夠達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能力時,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因為媒體的職能是在於監控,而不是掌控,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所以,這一次社會學者們已經把對於草根英雄的焦點轉移到了媒體的社會責任身上,認為像「環球報」在於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於這個社會都是一種危害。這一次,社會學者們的討伐聲浪比幾天之前還要嚴厲許多,整個輿論都對「環球報」這次行為進行了嚴厲譴責。
以「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時代」這樣的權威媒體為首,他們紛紛在社會版面上開闢了專題,討論「環球報」這一次惡意造謠行為對於輿論的惡劣影響,以及對於媒體名聲的損害。
毫無疑問,其他媒體都急於與「環球報」撇清關係,表明自己的清白,紛紛對「環球報」落井下石。搭配着社會學者們的譴責和憂慮,對於「環球報」的聲討音浪越來越強勢,幾乎都要超過之前關於埃文-貝爾是否稱得上草根英雄的影響力了。事情已經越鬧越大了。
不過,同僚媒體的圍剿,社會學者的批判,這都還不是「環球報」面臨最糟糕的局面,真正讓「環球報」焦頭爛額的,還是來自於粉絲們的抵制。
不管「環球報」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其實還是擴大報紙的影響力,讓更多的民眾願意在超市里看到「環球報」,只有這樣報紙才能有更多的廣告收入,報紙也才能繼續辦下去。如果當民眾都開始抵制「環球報」時——準確來說是任何一家報刊雜誌開始被民眾大面積地抵制時,他們的生存環境就會一點一點被壓縮,最終滅亡。
「環球報」這一次是真的捅了馬蜂窩,從同僚到社會學者再到民眾,他們引發了全面的民憤抗議,這種局面實在是讓人想不到。不僅因為「環球報」捏造事實,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們在一個焦點事件上惡意扭曲、毀謗,這種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