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還是給馮保留了一條命,將他從北京城貶到了南京。
張居正的盟友,大太監馮保就這樣在南京一直到死。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持下。
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將其抄家之後,開始親政。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
先後在大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超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
李如松,麻貴抗擊倭國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超鮮之役。
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極大的鞏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讓大明王朝在周邊各國的聲譽又一次的達到了頂峰。
萬曆朝的中後期,朱翊鈞就開始了沉迷聲色犬馬之中了。
不但每日沉迷酒色,更是不怎麼上朝,對於下面呈上來的奏摺也是不怎麼在意了。
接下來的時間裏,在萬曆皇帝張居正的身上發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即是立太子。
大明朝廷的官員認為萬曆皇帝應該立下太子,早日確定儲君的人選。
按照大明的祖訓,自然是要里嫡長子為太子儲君。
當時的朱翊鈞的嫡長子就是明光宗朱常洛。
但是萬曆皇帝並不怎喜歡朱常洛,而是獨愛寵妃鄭氏。
而且當時的鄭氏也育有一皇子,就是福王朱常洵。
因為對貴妃鄭氏的寵愛,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度想要立鄭氏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
但是遭到了大明朝臣的強烈反對。
不管是大明的祖訓還是歷朝歷代都是立嫡長子為儲君,無嫡立長。
而萬曆皇帝朱翊鈞想要直接繞過嫡長子,想要立庶子朱常洵為太子,這簡直就是顛覆了當時大明官員們的三觀。
不管是按照禮法還是祖制,這都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萬曆皇帝朱翊鈞和朝廷大臣們發生了嚴重的矛盾。
當時所有的朝臣,幾乎都是一邊倒的站在了朱常洛的這邊。
不管怎麼說,朱常洛都是萬曆皇帝的嫡長子。
與理與法,都應該是朱常洛來做這個太子儲君。
怎麼樣也輪不到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
幾千年的傳統,大明的祖制不可能因為萬曆皇帝一個人的偏愛就可以改變。
萬曆皇帝沒有辦法,他根本就拗不過滿朝文武。
對於立太子這件事情上,萬曆皇帝朱翊鈞妥協了。
最後還是立了朱常洛為太子,正位東宮。
也就是從這件事情開始,萬曆皇帝認清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他即便身為皇帝也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做的。
就比如立太子這件事情上,就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了,還要聽取滿朝文武的意見。
對此,萬曆皇帝開始更加的消極了,對於朝政大事也更加的不在意了。
在立太子的事情結束之後,萬曆皇帝開又一次因為福王朱常洵的事情跟朝臣意見相左。
因為沒有能夠將福王朱常洵立為太子,那麼按照道理,福王朱常洵就要出去就藩,離開北京城。
但是在福王藩國的事情上,朱翊鈞又開始了區別對待。
他居然給了福王朱常洵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
這又一次的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無論是神宗本人,抑或是鄭貴妃還是福王朱常洵,都對國本之爭的結果不甘心。
朱翊鈞是真的想要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而鄭貴妃和朱常洵本人就不必多說了。
誰不想當太子和未來的太后呢。
仗着有萬曆皇帝朱翊鈞撐腰,所以福王朱常洵就是留在北京城不走,遲遲不就藩。
而大明群臣
第67章 萬曆皇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