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光宗是一個人到縣裏去的,回去的時候帶回了一個技術員,名叫嚴東生,看着有二十四五歲的樣子。他把人安排到男知青點,跟孫立偉、孫修偉一起住。
「你們都是年輕人,平時多交流,有什麼困難、需要,就跟大隊反映。咱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往小了說,是把柳樹屯建設好,柳樹屯好了,咱們大家都好。往大了說,是把國家建設好。
我們這兒窮鄉僻壤,條件是艱苦了點,咱們多包涵。咱們一起,努力創造出好的條件來。你們來到我們這兒,幫助柳樹屯發展,我老張,我們柳樹屯全體社員,感激不盡。」
張光宗推心置腹。
他覺得自己得把對知青的看法和想法都改一改。以前他是被動接收知青,把他們當成負擔,現在,他要把知青們當成資源,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了。
既然來了,就得把價值都發揮出來!不光是他們本人的價值,還有他們的背景、人脈圈子的價值,都用來幫助柳樹屯的發展。
三個年輕人不知道張光宗的小算盤,聽着他真摯的話語,十分動容。
孫立偉說:「大隊長,有您這句話,我就覺得我沒白來。我們響應號召,『紮根農村鬧革命』,不把咱柳樹屯發展好了,我不走了!」
張光宗笑道:「發展好了你更別走!」
安排完住處,張光宗讓嚴東生先休息一下,晚上再去夜校給大家上課。
從此以後,柳樹屯夜校多了一位穩定的老師。
謝贇聽到嚴東生這個名字的時候,震驚極了。
我的老天吶,柳樹屯這是走了狗屎運了!
嚴東生這個人,雖然和劇情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他在書里出現過。因為他改良了麥種,讓小麥產量大幅提高,地位雖然和雜交水稻之父沒法比,但也是赫赫有名的農學家。
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運動結束以後,嚴東生回到學校讀研究生,才正式開始了改良麥種的研究,並且很快取得了成果。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那幾年在某個縣的農業局工作,沒幹出什麼成績來」,現在看來,那個「某個縣」就是曲水縣啊。
這樣一個人才到了柳樹屯!想想就激動人心。
謝贇決定抽空去跟大隊長聊聊,想辦法讓嚴東生儘快出研究成果!
☆
嚴東生在柳樹屯紮下根來,白天帶着幾名社員在山上穿梭,完成他的養蜂大業,晚上去夜校給大家上農學課,詳細的教大家如何種地。從選種,到播種,再到間苗、施肥,防治病蟲害,怎麼判斷作物缺少哪種營養,他都講的一清二楚。
學員們:「……」
你這個知識分子還真的會種地嘞!比他們這些世代老農還門清的感覺。
有人直接發問:「嚴老師,你種過地啊?」
「種過。」
「看着不像啊?」
嚴東生笑道:「我之前上的是農業大學,我們有專門的試驗田,每個學生都會種地的。」
大家這才知道,人家嚴技術員是真正的科班出身。
嚴東生在1963年考上了農業大學,可惜,沒等到正式畢業,運動開始了。他沒有留在學校里搞運動,主動休學回家了。
本來以為運動很快就能結束,他就能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分配工作,去農業戰線上大展宏圖,為了國人的吃飽飯事業貢獻一生。
結果,這運動沒完沒了,他這樣的基本上被學校遺忘了。
沒辦法,他不想在家裏蹉跎,只好自己找關係找路子,給自己找了份工作,從市里來到了曲水縣農業局,也算是專業對口。
來柳樹屯是他入職以來接受的第一個獨立任務,他一定要把養蜂工作做好,把柳樹屯的糧食生產搞上去,才不枉他來這兒走一遭。不然他又會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