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禮。這拱手禮亦稱抱拳禮,乃是華夏民族源遠流長之傳統禮節,自古以來便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交往之中。
傳聞這古老的拱手禮其淵源可追溯至華夏古代,彼時大部分禮儀皆源於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所創立的「周禮」。在《儀禮》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士人之間交往應酬所需遵循的各種禮儀規範,其中與士人間相互交往有關的那一部分即被稱作相見禮,而揖禮恰是相見禮中的重要一環。
而修道之人所行的抱拳禮,則別有一番深意。道教的理論基石源自對陰陽之道的洞悉領悟,正所謂「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陰陽乃是古聖先賢對於浩瀚宇宙間萬事萬物所具兩種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之特性的高度凝練,亦是宇宙運行規律以及思維模式之哲學範疇的精妙總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華夏先哲以「陰陽」二字精準地表達了世間萬物彼此呼應、相生相剋的對立統一關係。正如《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間之「二」即指代陰與陽,它們代表着這個世界的兩極對立面,如晝夜交替、寒暑更迭、男女有別、正反兩面、山川相依等等不勝枚舉。而正是這陰陽二氣的交融激盪,方才孕育出和諧共生的大千世界。
在道家學說里,陰陽五行各自對應着手指上的特定位置。具體來說,「子午」被視為道家理念中陰陽的標誌,子午相交意味着陰陽二氣相互交融,同時也體現了太極大致均衡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無名指根部代表着十二地支當中的「子」位,而中指指尖則對應十二地支的「午」位。當道教信徒行禮拜謁之時,他們會將左右兩手的大拇指分別放置於左右兩手的「子」和「午」處,這種手勢便稱為「子午訣」。
至於十二地支,依次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符號。進一步細分,其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屬於陽性地支;而丑、卯、巳、未、酉、亥則歸為陰性地支。
在古老神秘的華夏大地之上,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在這深邃廣博的教義體系中,抱拳禮作為一種獨特的禮儀形式,承載着豐富的意蘊和深刻的哲理。
道教中的抱拳禮分為兩種,其中一種體現了善惡觀念——採用左抱右的方式。這種行禮方式源自古代人們對於善惡觀的獨特理解,但有趣的是,當雙手抱拳時所形成的太極圖形卻是逆轉的形象,似乎與常理有些相悖。然而,如果從逆行成仙的丹道行氣養生角度來思考,或許也能找到一些合理性。
在行拱手禮時,通常情況下右手被放置在內側,左手則外露在外。這一習慣源於華夏古人對於左右方位的特殊認知。他們視左方為敬重、善良之象徵,並將其與陽性相聯繫。因此,行拱手禮時,左手置於外側,以左示人,傳遞出真摯與敬意。這樣的舉動不僅展示了對他人的尊重,更蘊含着內心深處的謙遜與和善。
但若是遇到喪事等悲痛之事,行拱手禮的方式則會恰好相反。此時,人們會將右手放在外面,左手收於內側。這種變化既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又遵循了特定場合下的禮數規範。
而當女性行拱手禮時,與男子略有不同。她們會將左手放在內部,右手則露於外。同樣地,如果面臨喪事等情境,行禮方式亦會隨之反轉。
總而言之,道教中的抱拳禮通過左右手位置的變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巧妙地傳達了各種情感與意義。它既是一種身體語言,也是一種心靈溝通的方式,彰顯出道教文化對於人性、道德和宇宙規律的獨特見解。這些細微之處的差異使得抱拳禮成為一扇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華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玄妙奧秘。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被稱為「順道而為」的握拳方式——右手抱住左手。這種方式源自於道教對於順應天命、遵循自然之道的深刻理解。當我們雙手抱拳時,陰陽相抱所形成的太極圖案呈現出順時針轉動的形態。
不過,如果從善惡觀的角度來解讀,這種解釋似乎略有欠缺。事實上,太極原本的運
第360章 失傳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