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字德馨,別號蘭溪,山西蔚州人,明朝中期名將。出身農家,八歲時被韃靼擄走,後逃回大同,效力於大同總兵周尚文麾下。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與韃靼作戰中屢立功勳,漸獲升遷,歷任宣府總兵、都指揮僉事、左都督等職。因病歸鄉,去世時年六十四。戰功卓著,當時有「勇不過馬芳」之說,《明史》稱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擒部長數十人,斬馘無算,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
馬芳,其家為宣化邊境農戶,幼時遭繼母虐待,他不堪羞辱,十歲時逃離家鄉,南侵的韃靼騎兵擄掠,替俺答汗放養馬匹,他年紀尚幼,已能「騰躍控御」,使馬匹不敢踢咬。自幼開始「曲木為弓」,精練騎射武藝,每發皆中。青年時,一次隨阿勒坦汗狩獵,忽然突出一隻斑斕猛虎現身,直撲阿勒坦,眾人登時驚慌逃避,唯獨馬芳面不改色,彎弓搭箭,當場擊斃猛虎。阿勒坦對馬芳讚賞不已,贈予他「良弓矢,善馬」,還命他「侍左右」,雖然受到阿勒坦的重用,但是他心在明朝。馬芳乘跟隨阿勒坦至臨近明朝邊鎮的大同外圍狩獵之機,趁夜盜馬逃出,連夜投奔至大同軍營。大同總兵官是周尚文,史載此人「多謀略,精騎射,優將才」,這位愛惜人才的名將見到馬芳後大感驚奇,即刻任命他為隊長。
馬芳自任隊長開始,屢次奮勇衝殺,因他在蒙古生活多年,熟知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所以每戰皆能重創來敵,獻計率精騎抄襲蒙古騎兵後路,迫使蒙古大軍北撤,周尚文大讚道:「汝他日必為能將。」
庚戌之變爆發,阿勒坦率軍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和副總兵林椿皆戰死,宣大總兵的仇鸞惶懼無策,竟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阿勒坦自古北口入,殺掠無數,已是千戶的馬芳先在懷柔遭遇了阿勒坦,馬芳身先士卒,當場陣斬阿勒坦部將,迫使阿勒坦暫退,但對整個戰局於事無補。兩個月後,蒙古騎兵入侵山西威遠,馬芳率部迎敵,他先是看穿了對手用孱弱騎兵引誘明軍中伏的把戲,接着反將蒙古軍引入明軍伏擊圈,於一場激戰中大敗之。得勝後,部將們以為敵人已退,紛紛鬆一口氣,馬芳卻冷靜判斷出敵人必然捲土重來,立刻在野馬川佈防,果見大隊蒙古騎兵殺來。敵眾我寡下,馬芳毫無懼色,命部將先撤退,自己親率精壯勇士斷後,一場惡戰竟打得優勢兵力的蒙古軍潰逃,馬芳立刻轉守為攻,追擊至山西泥河再次大破敵人。馬芳先升任宣府游擊將軍,繼而破格提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至年末又加封為正一品左都督,駐守宣府時,與權臣嚴嵩的同黨、咸寧侯仇鸞不睦,曾因此坐連鎮山敦之敗而遭罰俸,其奇襲蒙古軍迫其退兵的戰果更被仇鸞竊取。
馬芳任宣府游擊時,重立「軍戰連坐法」,規定臨戰畏敵不前者,後隊斬前隊,將領畏敵不前者,士兵斬將領,每戰依舊率先衝殺敵陣,引得屬下殊死效命。又向兵部上奏,提出「盡遣宣府客兵,以鄉人守鄉土,可得虎師。」朝廷採納此議,在山西當地徵募青壯從軍,馬芳更認定「兵之優劣,重在選練之效」,不但在軍中制定嚴格的賞罰管理訓練條例,招募當地拳師以及蒙古降兵為教官,更常在訓練中「親執械示範格殺」。
針對明朝軍中將官刻薄虐待士卒的陋習,馬芳調任宣府游擊時,便曾命親兵在軍中秘查,先後懲治虐待士兵剋扣軍餉的將官二十多人,一時間「軍紀大振」。升任總兵後,他更頒佈嚴格條令,規定將官有虐待士卒者,要處以至少八十軍棍的刑罰,有剋扣軍糧者,不但大刑伺候,財產更要充公。為阻止當地權貴擅調士兵充奴婢,馬芳竟對山西某權貴「拔刀怒向」,終迫使其歸還被徵調的士卒三百餘人。馬芳還從麾下的士兵里挑出數十名最精壯的人,組成「家兵」,這支部隊,在以後的數場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馬芳曾對兵部尚書趙錦言,明軍較之蒙古軍,有三「不可比」:一為蒙古軍「天生騎射,弓馬嫻熟」;二為「來去迅即,顧此失彼」;三為「居無定所,進退自由」。為解決這三「不可比」,他並非像當時其他邊將那樣建議以守為主,靠修築邊牆來阻遏敵人進攻,相反卻創造性思維,提出了「以騎制騎」的作戰思路。即先是結合南宋吳玠的「疊陣法」,發揮明軍在火器技術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