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
王莽細細思忖着師丹的奏疏。
確實,這奏疏當年曾頒佈天下,然而,漢哀帝卻帶頭不遵守。
他口口聲聲讓官民限田,自己卻大肆賞賜,董賢一人便得田產兩千頃。
再者,限田令雖多次重申,卻如同虛設,朝野上下百般抵制,敷衍了事。
待漢哀帝一死,此事便也不了了之。
想到此處,王莽眉頭緊鎖。
回憶起自己在平帝元始年間,當宰衡之時,也曾重訂過奴婢田宅制度。
但那時,因事務繁忙,也是時機未至,未能訂出細則,也未能專意去推廣。
如今想來,實是遺憾。
念及此處,王莽心中頓時充滿了堅定。
「正所謂,新朝,新氣象!
我王莽決不會重蹈漢哀帝的覆轍。
此番必要親自推動改制,讓井田制在新朝得以實施。
讓這片土地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讓人民安居樂業,讓國家長治久安。」
而與這緊密相關的,還有奴婢問題。
在王莽心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若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那便是「仁」。
仁者愛人,倡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關愛。
但是在這個時代,大量的私人奴婢卻成為了社會的不平等之源。
儒學大家董仲舒就曾尖銳地指出,並建議禁止主人擅殺奴婢。
這足以說明,任意殺害奴婢的現象在當時並不鮮見。
更為深遠的是,奴婢問題與土地問題之間存在着根本的關聯。
當一個人失去土地,就不得不賣身為奴,以求得一線生機。
因此王莽認為,若要解決奴婢問題,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
倘若能將田地平均分配,奴婢問題也將如冰雪消融般迎刃而解。
而王莽更是曾因為兒子殺了一個奴婢而痛心疾首,甚至迫使兒子自殺以謝天下。
所以他認為,拯救奴隸不僅是他個人的夙願,更是新朝改制的一面鮮明旗幟。
於是,在國師劉歆等人的協助下,王莽大刀闊斧的開始了改革。
首先便是舉起大刀,無情地劈向了土地與奴隸制度的枷鎖。
要求天下重歸那古老淳樸的「井田制」。
將廣袤的土地重新收歸國有,堅決制止土地的自由買賣。
隨後更是嚴令禁止奴隸買賣,要讓那些長期生活在黑暗與絕望中的奴隸們重獲自由。
王莽這一改革,從名義上終結了土地私人佔有的不公制度,
使得天下萬民皆成為他王莽的子民,腳下的土地皆為他所守護。
然而王莽沒料到,這一刀卻深深刺痛了王莽過去的鐵杆戰友——豪族的心。
他們曾與王莽並肩作戰,共享榮辱,但如今卻成了他改革路上的絆腳石。
王莽卻帶着崇高的理想,渴望通過恢復古書中的「井田制」,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