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太上皇離世,吳體仁就動了辭官的想法。
後來又經歷了三皇子政變,提出辭官,但被隆正帝拒絕了。
今天,隆正帝終於批准了。
現在辭官就是激流勇退,至少不用承擔雲南失陷的責任,史官也會記載他是反對對茜香出兵,以及反對從西南三省派兵支援雲南才辭官的,這就夠了。
要評判一個朝廷官員的政績是很難的,頂多也就在歷史上留下不痛不癢的幾句話。
好在他當首輔的這幾年,碰巧遇到賈珠的崛起,打敗大金和韃靼,尋回傳國玉璽。
雖然這些事情和他都沒有關係,但是他作為百官之首,有間接的功績。
就像所有文武百官的功績都可以算在皇帝一人身上一樣。
比如,都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秦始皇的功績,但也是王館、李斯、王翦、王賁、李信、蒙驁、蒙恬等人的功績,更是奉六世之餘烈數百萬百姓的功績。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
吳體仁清晰感覺到,大乾的麻煩只會越來越大,隨時都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作為一個文人,追求的就是一個生前身後名,所以辭官一點惋惜都沒有。
總比將來被罷官好得多。
百官也沒想到,一個普通的朝會,首輔辭官了,雲南開戰了。
但是相比起吳體仁辭官,還是雲南戰事更重要。
張貞運道:「陛下,要不還是讓雲南軍和南安王府軍撤軍吧,如今雲南更需要他們,茜香的事情,可以以後再討伐也不遲。」
隆正帝道:「朕已經通知茜香女王了,現在撤兵,豈不是出爾反爾,要將大乾威嚴和信義置於何地?」
只要雲南軍能將王府軍全殲,雲南現在付出的代價,隆正帝還可以承受。
所以撤軍是不可能撤的。
隆正帝繼續說道:「朕認為雲南土司各自為戰,不足為慮。」
「就算短期內攻佔城池,等大軍討伐時,也勢必會丟盔棄甲,回到戰前的局面。」
「讓四川、貴州、廣西三省各派一萬駐軍支援雲南,由廣西總兵李錫居擔任主帥,幫助守城,等雲南軍從茜香平叛回來後,合力討伐,定能大破敵軍。」
朝臣都還以為土司還和以前一樣,三萬兵馬可以吊打任何一個土司,所以並沒有提出異議。
決定好之後,隆正帝隨即頒佈了調兵的聖旨,立即發往西南三省。
隆正帝和朝臣們都不是很重視,土司們總是見縫插針,時不時製造一點麻煩。
但是只要把他們打怕了,就可以安定幾年。
以往都如此,這次應該也差不多。
四天之後,沐府的國書送到了神京,這一次,滿朝文武盡皆驚駭。
只因為國書中的一個消息,雲南軍和王府軍在勐莽遭遇瀾滄江決堤,雲南軍全軍覆沒,王府軍死傷慘重,南安郡王被沐府活捉,要求南安王府嫁女救父。
雲南州府被土司攻打可以理解,畢竟之前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
但是四萬雲南軍全軍覆沒,隆正帝和滿朝文武都接受不了這個結果。
土司說是天災,但是天災能有這麼巧?
早不發生,晚不發生,偏偏就在軍隊通過的時候發生?
好在,王府軍也死傷慘重,否則隆正帝血虧。
隆正帝想的是,既然是土司發動的襲擊,那南安軍和王府軍的傷亡應該差不多。
至少間接達成了削藩的目的。
朝廷在雲南的慘敗,瞬間就在神京傳得沸沸揚揚。
出征之前,神京百姓壓根就沒把茜香國放在眼裏,大軍出征,必定馬到功成。
但是沒想到,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