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着要將秘書全下放到鄉鎮和軍中進行鍛煉,現在全數下放肯定是不行。勻兩個秘書給二舅爺的行政府,下放兩個秘書到鄉鎮任職,留三個協助自己處理工作,已經是極限操作了。
「奎娃、日後在公務上我就稱你的官稱了。城主、你覺得新設各司衙當配多少官吏為宜?」二舅爺對行政府大統管的認可度顯然是比大參贊長更高,說話的時候直接代入了身份。
「除巡罰司和法官司外,其它三司一正兩副、再配五六個文吏,六七個行走差人即可。秘書處這邊除正副主官外,得有七八名文秘,十來個行走差人。暫時這樣安排、日後再視實際情況調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城主、算上各鄉鎮文吏和村官,以及學堂里的先生,咱們需要養四五百人的官吏,人員配的是不是有些重了?在大鄭,一縣左右的地盤吃官飯的人不滿百人。而咱們這邊除了養官吏外,還有數千士卒需要供養,最好是量入為出!」
「舅爺、大鄭的情況和咱們不同。哪怕是不算軍隊和上邊供養的官,一縣之地吃官飯的也不止百人吧?像漢參贊以前幹的事,你說他是吃官飯的還是不吃官飯的?咱們只不過是將這一部分人浮到了明面上而已。大鄭需要很多隱官那是因為地盤大,而咱們地小,能浮出來的最好全讓浮出來這樣才更利於管治。」
總得來說、雲谷軍這邊按人口供養比例來說,肯定要比大鄭的比例高,但這個主要是軍隊佔比大,而不是官吏佔比。表面上大鄭的官吏佔比並不高,實際上一個縣吃財政飯的也少不了多少。在冊官吏數量少,並不能省管理成本,反倒是會影響行政效率。
大鄭的行政效率有多差?差到宋應奎這邊收到北項的任命書一個多月後,大鄭那邊封自己為臨洮將軍,兼知洮河二州州務的封文才到。
短短兩月時間,宋應奎案頭上放了三國的封文,且封領地域大致相同。看着這三份文書,不由讓人感慨,咱這是要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