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出色而被「大赦」(即獲得自由身份)的波蘭戰俘,加上兩千餘名被史欽傑截留下來的明人移民(山東裁汰下來的僕從軍官兵及其家屬)一起,連劃帶趟地越過了近海的淺水區,然後在河口附近大舉登陸,並插上了一面華夏東岸共和國的旗幟,正式在這裏宣示主權。
雖然整個西部地區乾旱是主基調,枯黃的草原是主色調,但在芒戈基河河口附近,還是分佈着面積廣闊的森林的。與新華港周邊幽暗濃密的森林相比,這個地方的森林較為「明亮」,而這往往也意味着森林裏樹木較為稀疏。
森林裏的樹種以紅樹林常見樹種為多,如分杈棕、拉菲亞樹(酒椰)、東非糖棕、小酸棗、釋迦榕等屬,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猴麵包樹。對於這些樹木,新華夏開拓隊其實是持一種保護態度的。蓋因無數年來,隨着本地土著的無節制砍伐以及不斷冒起的野火,這些明亮森林的面積已經大為減少了。而森林面積的縮小,很容易就會使得這些半乾旱地區的土壤荒漠化,最終使得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後世馬達加斯加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由不得不吸取教訓。
因此,此番前來的四艘大海船中,就有一艘船運來了大約二十萬塊紅磚及少量石灰水泥——也就夠建十套八套東岸標準制式房屋的。先期抵達此地的移民們,將利用這些建築材料修建起一座小磚窯、小石灰窯和小水泥窯,本地石灰岩資源豐富、黏土也不少,正適合發展這些基礎卻又重要無比的建築材料行業。至於這些移民們臨時居住的房屋,那很簡單,有一艘船上就裝滿了新華造船廠等單位歷年造船、造家具積累下來的各種木材邊角料,用來搭建房屋、倉庫、牲畜欄什麼的,再合適不過了。
而關於定居點的選址問題,其實也很講究。現在已經是12月底了,洶湧的河水已經填滿了芒戈基河的河床(在旱季,河床有相當部分面積是裸露在外面的,砂質的河床上長滿了蘆葦和水草),因此這註定了東岸人不能將定居點設在距離河岸太近的地方,以防河水流量突然加大——常有的事,這取決於上游中央高地上的降雨量多寡——而泛濫至兩岸導致受災;再說了,這河兩岸的水泊沼澤地帶也相當不少,蚊蟲孳生繁多,不好好改造的話很容易讓居民們得上瘧疾從而死亡,故定居點的選址還是再向南考慮一下為妙。
基於這種考慮,主持本地拓荒工作的農業部官員麥金利(前愛爾蘭逃奴夏爾.麥金萊,108藥酒的發明者之一,現海軍上士麥金萊的兄長)決定將定居點設置在距離後世穆龍貝不遠的地方。這裏的土地較為乾燥,不會孳生什麼蚊蟲,但也有一些芒戈基河的小支流,好好改造一番的話還是可以修建成一個人工湖泊的,這可以作為本地居民們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來源——前提是修建一個水處理及供水設施,這在環境惡劣的熱帶地區尤為重要,能有效減少死亡率。
與此同時,這個定居點的名字也已經有了,那就是新萊堡,以給本地這批來自山東萊州府的拓荒者們一些念想(同時芒戈基河也被正式命名為新萊河)。新萊堡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港口條件較差,無法停泊大船了——甚至就連中型船隻都無法停泊,估計也就吃水淺的小型漁船可以進出一下了,且也頗為麻煩。總之,這裏缺乏一切構成港口的必要條件,將來如果甘蔗、糖棕產業大發展,榨糖、釀酒以及其他一些深加工甜品大行其道後,如何將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運出去銷售,還是一個很令人頭疼的問題呢。
說不得,只能由新華夏開拓隊出面,請求本土允許在新萊堡到棉河之間修建一條沿海鐵路了。反正這裏的地形就是沿海沖積平原,修建鐵路的地理障礙根本不存在,但能用來做優質深水港口的還就只有棉河——圖萊爾一處了,其他地方要麼水淺、要麼密佈珊瑚礁,都不適合建港。相信執委會經過論證後最終應該會同意這個計劃,因為整個大慶盆地區域也就只有這麼一個適合建港的出海口,因此其他地區的溝通還真就只能靠鐵路了,不然根本無法進行快速開發。
12月29日,卸載完畢的四艘笛型船揚帆起航,順着東南信風駛向了新華港(繼續運輸建築材料)。而留在新萊堡的定居者們,在嚇退了一小撮前來窺探的薩卡拉瓦遊牧民後,也甩開了膀子,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定居點建設工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