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峰一行人予1678年12月上旬乘坐狗爬犁抵達了海參崴城,一座位於後世金角灣底部的濱海小寨子,目前只有不到一千個來自山東的拓荒居民在此艱難拓荒。
毫無疑問,僅靠這些人肯定是無法將海參崴這個黑水開拓隊方面從上到下都十分重視的港口城市陳科甚至打算未來將統治中心也從黑水港遷到這裏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建設好的。因此,已經先期屯駐於此的第三步兵團的兩個連,這些日子以來從周邊強制遷移了不少土人過來,參與建設堡壘和城市。
當然了,由於土人的文明水平較低,人口數量相對稀少。因此東岸人在「搜羅」完城市附近的女真部落民之後,考慮到諸多因素,沒再向遠處出動,搜羅更多的女真人過來築壘、修寨子。他們看起來似乎是害怕這麼做把名聲搞得太臭,以至於以後無法對女真諸部落進行拉攏、收買和歸化。
不過,修堡壘和城市的人總是不能少的。如今隨着東岸移民來源的日漸枯竭現有移民頂多堅持到下個移民運輸季結束,且數量也大為不足山東、寧波等地實在沒有太多富餘的人口可以過來修寨子,因此考慮來考慮去,東岸人最終又把目光鎖定到了自己的「提款機」朝鮮人身上,要求他們出人、出糧甚至出物資來幫修海參崴城。
朝鮮人對此自然是極為不情願的,因為對於一個古代王朝來說,所謂的「興大役」從來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更何況還是去到離偏遠的咸鏡道都要更偏東北兩三百里的一個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呢?雖然東國人似乎比較厚道,歷次讓朝鮮派人、派兵給的待遇都還不錯,沒有讓這些朝鮮人出現什麼大面積死亡的慘案,但這種事情終究是一種苦差事,工作繁重、環境惡劣,對身體的摧殘與破壞相當大,當年從山東、遼東返回的朝鮮民工雖然兜里多多少少都裝了一些銀錢,但身體垮掉的不在少數,說這是賣命錢也不為過,所以朝鮮方面一直十分抗拒這種派民工的事情。
不過作為東岸事實上的僕從國,朝鮮人可選擇的餘地非常之小,即便十分不情願甚至滿腔憤怒彼時朝鮮顯宗李棩甚至公然在朝堂上口呼「阿且」,成了自明宗李峘之後第二位公然吐髒話的「阿且國王」,由此可見朝鮮人的憤怒但對於東岸上國的要求卻很難忤逆,因此最後基本都乖乖派了人出外做工,以求苟安。
比如這次,東岸方面要求朝鮮輸送「至少兩萬人」前往海參崴一帶修建城池、堡壘、炮台,並且還要自帶糧食和勞動工具,自己管理自己,按照東岸方面制定出的施工節點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漢陽城方面對此不敢有所抗拒,表示同意出人、出糧修建海參崴城,但需要出動的民工數量經討價還價後縮減到了一萬二千人。
當然東岸人不是韃子朝廷,更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總督,不會只對朝鮮一味索取而不給任何好處。正所謂狗叫喚兩聲還得扔點骨頭呢,你長期酷烈壓榨朝鮮人家肯定是會反抗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朝鮮人目前之所以沒有反抗得太厲害,一方面除了東岸人的軍事力量比較強之外(當年邵樹德策動的報恩郡之戰,朝鮮全軍崩潰,印象太深刻了……),另外也有朝鮮王國的經濟與東岸捆綁越來越緊密的緣故。
朝鮮人這些年,通過向東岸出口糧食、藥材、皮革、鐵料、紙張、蜂蜜、木材、建材乃至日用品、手工製品,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大泊鑄幣所鑄造的金銀幣),國內各行業受這些利潤的刺激,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使得朝鮮的經濟開始日趨活躍,生產力有所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一點恩惠有所提高。
比如這次東岸人修建海參崴城,就從朝鮮訂購了大量的青石、條石、磚頭、木材、石子、黃砂等建築材料。這不是因為朝鮮人的產品質量多好,而是足夠便宜,至少比黑水縣所產的要便宜上不少,且他們還自己負責運輸,為此還從釧路造船廠和黑水造船廠訂購了多艘150噸級的貨船。
黑水縣方面對此不是沒有微詞的,這個事實上的遠東三藩工業基地多年來一直承擔着向各地提供機械設備、建築材料及其他許多商品的重任,為此黑水縣這個苦寒之地的人口目前已經攀升到了三萬五千人之多,港口吞吐量也非常之大,幾乎每個月(除冬季封凍期外)都有大量貨物從這裏運出,然後從外界輸入大量的糧食、鹹魚、牲畜、水
第三十四章 海參崴與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