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府城所在地瓊山出發,趙孝錫很快就發現,瓊州通往各縣的道路,比他想像的要更破爛一些。那怕一些主幹道,看上去都知道年久失修。
儘管趙孝錫早就下令,修繕瓊州全境的道路,爭取讓縣與縣之間的道路,變得通暢起來。可現在看起來,修路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
眼下的瓊州島上,真要算起來擁有五州十四縣。只是多年的海匪跟土匪之禍,讓很多島上的州府,變得人煙稀少,有些縣城甚至不如內陸一個城鎮人口多。
其次在瓊州島上,還有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那就是新移民跟原住民的衝突。這也是此次,趙孝錫需要去親自觀察的大事之一,這種民族融合事關瓊州的穩定。
其實在趙孝錫看來,瓊州島上所謂的原住民,其次原來都是漢族的先民。他們大多都是,在瓊州被發現時,陸續遷移到這裏落地生根,最終形成民族的原住民。
如果追溯歷史的話,這些原住民最早定居瓊州,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所以,在趙孝錫看來,瓊州的原住民,跟如今新南城奴役的土著,完全是兩種概念。
相比漢族移民們,更喜歡居住於山腳田間,這些原住民更喜歡住在山上。而眼下屢禁不止的山匪,很大程度上,讓山上跟山下的百姓相互對立。
想要改善這種因為資源跟理念,甚至於信仰不同而產生的爭鬥。就必須讓他們,能夠坐到一起好好的談。可如今瓊州的官員,大多都是漢族不太理會這些原住民的訴求。
正是這種隔閡,讓瓊州的民族對立情況非常嚴重。很多地方,甚至發生過集體的械鬥事件。這種死循環之下,更加深了新移民與原住民間的衝突與誤會。
而在現任官府看來,居住在山間的原住民,從來不知道交稅是何物。想從他們手中徵稅,得到的結果,往往都是這些原住民的集體反抗。
久而久之,官府似乎也有意冷落這些原住民。這也導致,新移民跟原住民間的來往,異常的稀少。就算有所接觸,也往往都是進行一些簡單的貨物兌換。
根據趙孝錫前世對瓊州的了解,他清楚這些所謂的原住民,其實是後世黎族的祖先。這個民族,那怕在後世,也是瓊州人口居多的民族之一。
當然,現在的瓊州島上,黎族人口並沒後世那麼多。根據布衣閣的調查,居住在瓊州島上的黎族人,大概有三萬人左右。可分佈在若大一個島上,還是不怎麼起眼。
只是將島上的漢族人也統計起來,就會發現黎族其實也算瓊州的一個大族。可一直以來,歷任瓊州官員,都沒怎麼把他們當回事,只要他們不鬧事,也就給予無視。
可在趙孝錫看來,既然這些黎族人,也是治下的百姓。那麼現在這種情況,就有必要改變。要讓這些黎族人,走出大山試着跟新移民接觸,他們才會真正明白民族融合的好處。
根據布衣閣的調查,黎族人現在的生存狀況,其實很不容易樂觀。尤其是在新生兒的事情上,落後的醫療條件,讓他們的新生兒死亡率非常高。
隱居大山之中,固然可以減少與山下人的衝突。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變成真正的土著民一樣,過着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這樣下去,自然不是趙孝錫希望看到的。
就在趙孝錫一行人,奔波了半天之後,終於來到瓊山與汀邁交界的區域。望着前方變窄的道路,趙孝錫突然舉手示意眾人扼馬停步。
做為趙孝錫身邊的近衛,趙大等人自然意識到,前面搞不好有埋伏。立刻騎馬上前,護衛在趙孝錫的身前,注視着前方那處狹窄的官道密林。
唯有趙孝錫笑着道:「無妨,不用太緊張,只是幾個小蟊賊而已。既然他們不願意現身,那我們就過去會會他們好了。說起來,我好久沒碰到打劫的了!」
以前行走江湖時,這種攔路搶劫的山匪,趙孝錫自然沒少碰到過。可他還是沒想到,剛出瓊山還沒踏進汀邁境內,就碰到這種埋伏在道路兩旁的打劫的山匪。
通過這一幕,也讓趙孝錫明白,瓊州的匪患問題,只怕大大超出他的預料。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想振興瓊州的民生治安,幾乎是句空談。
隨着趙孝錫等人,慢騎來到路口時,果然看到一群衣着破爛的青壯。拿着不少自製的武器,將趙孝錫一行人給包圍起來。
第六十一章 視察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