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肯定能夠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
李承乾雖然自認也能處理好救災事宜,但是所能取得的成績絕對不可能比李治更好。
既然如此他首先就打消了申請賑災的念頭。
至於李泰此時為何要站出來李承乾也能夠理解。
但是即便再如何理解也不意味着他就要幫着李泰去爭取機會。
李世民看到這裏心下也大致做了決斷。
他決定給李泰一個表現的機會,看看他最近到底是真有進步還是只會紙上談兵。
於是他開口宣佈道:「既然青雀和雉奴都有心為朕分憂,那邊依了你二人所請。」
說到這裏他將目光看向立於朝臣中間的馬周和蕭翼兩人繼續道:「馬周,蕭翼聽旨。」
馬周兩人聽了李世民的話以後馬上站出來躬身行禮。
李世民開口道:「今封馬周為劍南道監察使,協助越王李泰處理劍南各州旱情並監察當地官員賑災表現。」
馬周開口道:「臣,遵旨。」
李世民又對蕭翼道:「封蕭翼為河東道監察使,協助晉王李治處理劍南各州事務。」
蕭翼領旨以後李世民繼續對李泰和李治說道:「你二人雖為主使,但凡事要多多聽取馬周二人之意見,切不可獨斷專行。」
李泰和李治兩人同時開口應是。
李世民再次開口道:「工部與司農寺儘快選出足夠人手隨越王和晉王一同出發。」
段綸和張儒兩人齊齊躬身領命。
散朝之後,李治便在第一時間給身在太原的李績寫了一封書信。
讓他暫緩對太原城的改造,將節省下來的物料留作幫助災民們興修水利。
此時的河東道其實並不缺水。
但由於地勢的原因使得這裏的水資源分佈極為不均,而且往往水流過急使得百姓難以利用。
李績雖然已經開始在太原城引入汾水,但所作的改動畢竟有限。
李治決定藉此機會多走訪一些地區,看看能否興修一些堤壩來緩解這種現象。
經過兩天的準備之後,李泰和李治兩人終於從長安城出發分頭前往兩地。
李治離開長安以後的第一站先到了太原與李績打了一個照面。
此時的李績四十出頭的年紀,渾身精壯但是並不偉岸。
由於常年處理政務使得他看起來倒是多了一些文人氣質。
兩人見面以後,李治首先行禮並開口道:「李長史替本王牧守一方,多有操勞,本王在此謝過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