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必依等觀點。
論證也很簡單,自古以來就在追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還將歷史上有名的那些強項令給列舉出來,作為證據。
以此來說明,古人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了,也一直在追求法治文明。
只不過阻力太大,一直未能成功。
後面他筆鋒一轉,承認大同世界很難達成。
但不能因為做不到就不去做。
正如那些先賢一樣,他們的道德之高,正常人幾乎無法達到。
難道就因為無法達到,我們就不歌頌不追求了嗎?
這些孤獨的道德標準,在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樣的。
雖然它很難達成,但有一個正確的目標,我們才能知道該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引領華夏走向繁榮富強。
這篇文章,陳景恪已經很收着寫了。沒有抨擊任何思想,連影射都沒有。
只是單純的描繪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並用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賢的事跡做為論證。
告訴世人自己不是胡謅的,而是根據先賢思想事跡推導出來的。
並且還承認無法達成,只是希望能給為政者提供一個參考。
確保不會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擊,更是為了避免過早刺激到理學。
他希望能藉助這一篇文章,引導世人來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接下來有相關的投稿,他會利用自己的特權,挑選幾篇刊登出來。
如果沒有相關投稿,他就化名寫幾篇刊登。
以此來引導更多人參與進來。
等到參與的人多了,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個時候,即便對大同思想不認可的人,也會忍不住來翻閱。
只要他們願意翻閱,就足夠了。
理論成熟、論據完善的大同思想,會給他們深深的上一堂課。
這就是陳景恪的計劃,堪稱四兩撥千斤。
方孝孺與人肉搏完全不同。
當然,陳景恪也沒忘記方孝孺。
這份報紙上面,刊登了好幾篇唯物論的文章。
這是朝廷舉辦的期刊,此舉可以說將朝廷對唯物學的態度,明明白白的擺在大家的面前。
而朝廷的態度,最能左右讀書人的選擇。
畢竟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自然是學習朝廷支持的學問,才能更好的做官。
當年漢武帝並沒有禁絕百家,他只是給儒家開了後門,允許儒生優先出仕。
然後諸子百家就紛紛消亡了。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滿滿當當的寫滿了十大張紙。
大致翻看了一下內容,陳景恪就問出了一個核心問題:
「成本如何?」
解縉回道:「第一期總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陳景恪眉頭微皺:「貴,太貴了。」
解縉反駁道:「已經很便宜了,同等內容的書籍,要好幾百文錢。」
陳景恪說道:「但書籍只需要買一本就可以了,周報要經常買。」
「四十五文看起來比書便宜,但一年算下來價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解縉無奈的道:「已經將成本壓縮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賠錢了。」
陳景恪摸了摸手中的報紙,說道:「這個紙質量太好了,換成草紙。」
解縉驚訝的道:「啊?這草紙質量太差了,怎麼能用來印書呢。」
陳景恪解釋道:「報紙的特點就是向讀者傳遞最新消息,並不是讓他們拿回家當經典進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才是常態。」
「所以完全沒必要用這麼好的紙張,質量稍微好一點的草紙足以。」
其實前世的報刊雜誌,都是這種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質的紙,就為了降低成本。
當然,一些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