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覺得吐蕃威脅甚大,也越看越是心煩。
李治不甘心後世說起他來,開口就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之子,最大的心愿便是完成自己父親未能做到之事。
為了平定海東,他謀劃已久,現在冒出一個吐蕃,看着《論敵》裏的分析,就等着自己東征,好乘機拿下吐谷渾。
李治身為大唐皇帝,對於大唐的經濟情況最是了解。
連年征戰,確實有些入不敷出,兩線作戰已是勉強,如果吐蕃真就趁機出兵吐谷渾,等於拿捏了自己的七寸。
吐蕃怎麼出了這麼一號人物?
李績姍姍來遲。
他見李治、陳青兕皆一臉肅穆,屏氣凝神,跟着肅然行禮。
李治待李績入座以後,將《論敵》傳給了他。
李績看了一遍《論敵》,眼中閃過震撼之色,瞧了一眼陳青兕,繼續低頭看手中的奏章,一字一句,一段一段的分析,連續看了幾遍,方才拜道:「陛下,臣慚愧,該死。」
李績確實強,但又不是那麼強。
李績屬於大器晚成類型的將領,他早年敗績很多,衛州之戰,擋不住竇建德一擊,洺州之戰被劉黑闥殺的僅以身免,但隨着經驗的攀升,他用兵越來越老辣,行軍佈陣,見招拆招,爐火純青,已經是當時最了得的大將之一。
但他終究不是李世民、李靖,戰略遠見不足。
總得來說,唐朝在這階段戰術無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戰略上卻只能用「失敗」二字來形容。
為了海東半島,這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失去了吐谷渾這個屬國,讓吐蕃坐大。
關鍵海東半島也讓新羅擺了一道,吃了暗虧,未能取得全功。
不論是輕敵小覷的吐蕃,還是沒有意識到新崛起的吐蕃是一個多大的威脅,或者兩者皆有之。
但不管怎麼說李績作為軍方的第一把手,肯定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李治道:「如此說來,司空也是同意了陳愛卿的判斷?」
李績依舊一臉愧然道:「臣掌握的消息比陳先生更多一些,對於吐蕃的征伐也略有所知,只是覺得他們對我們如此恭敬謙卑,必然不敢與我朝為敵。只是想要多佔一些便宜,吐谷渾對我朝恭敬不如以往,讓他吃點虧也好。可經過陳先生這般細緻分析,駭然發現吐蕃野心之大,令人毛骨悚然。」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