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鐵爐,統一了鐵器冶煉的標準,優化了鐵礦開採的方式,逐步進行鐵製農具的生產。
秦朝時期,官府收取高昂賦稅的同時是有義務保證地方的糧食產量的,因此每至農忙時節,耕牛,耕具,民間庶人都是可以從官府借取的。
大秦事事都管的作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加快了民間生產工具的更新疊代,自上而下影響,主動求變,而並非自下而上影響。
這樣的好處就是一旦大秦出台的政策推廣的東西有利於民生,其能夠最快速度的推廣到地方,壞處就是一旦上層發佈的指示是錯誤的,釀成的危害也更大,稍有不慎就會禍及天下蒼生。
漢朝初年以黃老之學治世,就相當於和秦朝換了個方士,不干涉民間事務發展,由下至上,這樣的好處就是不會產生大的動亂。壞處就是由下層影響上層需要的周期比較長,一旦出現問題就呈尾大不掉之勢,難以調頭。
總之,鐵製農具在將作少府的幫助下已經開始廣泛生產,不過因為一切都是剛剛開始。生產速度並沒有太快,預估到秋天最多也就能生產出來幾千副農具罷了。
想要真正意義的普及天下,恐怕也得數年之功。
北邊蒙恬已經開始積極的主動佈防,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大秦修建長城終於再無阻礙。
就在今年,大秦的戰爭堡壘系統終於完全落實。
溝通起天下的長城連成一片,蠻夷戎狄想要威脅到中原腹地的難度呈指數級上升,可以說只要中原自己不作死,內部沒有反動分子喜迎王師,蠻夷戎狄已經沒有入侵中原的可能。
而至於嶺南就更不用說了,趙佗接受了始皇帝的指示,於嶺南一帶召集各大部落頭領約定了停戰之事。
至於中原內部的叛亂始皇帝也做好了一切準備。
咸陽附近的藍田大營早已經準備就緒,由王賁執掌,當然,真正坐在幕後指揮調度的是大秦活着的戰神徹侯王翦。
北有蒙恬,南有趙佗,中原腹地有王翦王賁父子,由戰神王翦居中調度,合計一共有百萬大軍,可謂是飛龍騎臉,趙泗怎麼想都不知道大秦的輸面到底在哪裏。
或許唯一有可能出現危機的就是東海地界。
沒有一個能夠給予趙泗完全的安全感的統帥。
荊完成對葉調國航行以後就已經漂洋過海前往美洲,現在想讓荊回來指揮大軍坐鎮也回不來。
至於鄒奉的弟子林驚羽,負責的是生產建設,軍事並非他的強項。
而且客觀來說,東邊的人數或許不多,但是戰局比較複雜,因為穢人分佈比較分散,而且海上陸地都有,地理條件普遍比較惡劣,不適合大軍鋪開,統帥必須要海陸協調齊頭並進,要求比例高,趙泗有心將韓信調過來,可是韓信雖然在上郡立下功勞,但是目前韓信戰功爵位不夠,按照大秦的律法,並不滿足調度一路大軍的硬性要求。
於是趙泗只能找到王翦,請王翦幫自己出出主意。
認真的將自己的思慮講給王翦聽完以後,王翦眉毛動了動笑出了聲。
「旁人都是未慮勝先慮敗,你小子反倒是未慮敗先慮勝了。」
趙泗擔心的從來不是東邊戰局失利……
說實話,傻子都能算明白這筆賬。
大秦降徭降役是擺在明面上的事實,遷王陵令頒佈以後雖然蜚語流言不斷,但是本地庶人也是貨真價實受益,對於六國貴胄來說大秦惡政不斷,講他們逼到了絕路,但是對於天下庶人來講,這幾年或許是他們有生之年最幸福的時刻。
擺在眼前的利益是不會騙人的。
或許會有忠肝義膽的遊俠義士跟着貴胄起兵,並為之捨生忘死,可是人這個群體是趨利避害的,倘若不是活不下去能有幾個庶人願意把腦袋綁在褲腰帶上跟着貴胄搖旗吶喊。
天下貴胄起兵聲勢浩大確實浩大,可是他們也就只有聲勢了。
在趙泗的引導下,始皇帝和李斯乃至於大秦確定了以庶人為主體的基本盤,並且做出了種種措施,基本盤沒有出問題,六國貴胄憑什麼能夠顛覆大秦?
這次動盪是預料之中的,但是勝利也是必然的。
第七十六章 時間飛逝,秋日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