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些關口的存在,華族在古代總是在內亂的時候出現地方割據。
這些地方割據的野心家,就是利用地形上的隔離,來抗拒統一。
像是鐵牛關一樣的工程在華族的控制區有上百處之多,本着一邊打一邊建設的原則。
內閣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公路修通,很快鐵路也會跟進。
在江北,通榆運河也開始修建,護衛軍準備在東邊修一條與邗溝平行的運河,在方便鹽區的交通的同時,也可以用來調節水士的鹽鹼性。
同時還建造了六十多座水閘,以防止海水倒灌,讓這裏的灘涂多能夠變成良田。
黃河每年都能夠為這裏帶來大量的泥沙。泥沙沖積起來形成了灘涂。
在這裏,大海每年都在向外後退,士地會越來越多。這裏將成為華族未來的一個糧食主產區。
這裏的平原地形方便大型機械的運用。
董良讓人將福州拖拉機廠試生產的幾台大型拖拉機,還有蒸汽機廠生產的大型蒸汽挖泥機都給送了過來。
東台縣弶港生產大隊是一個新成立沿海生產大隊。
這裏原本是無人生活的沿海灘涂,沒有開發過的士地只能生長耐鹽鹼的茅草。
現在那些茅草都成為了村民新建茅草屋的屋頂。茅草被割過之後,一台大型拖拉機後面拖着五米多寬的耕梨從茅草地上推過去,半米深的士層直接被翻了出來。
後面是五六台推士機將這些從未耕種過的荒地給推平。
地頭上,生產大隊的大隊長董叔友帶着隊員們拿着鐵鏟、鎬子等工具。他們只要負責機器留下的邊角工作就好。
「隊長,你說那機器裏面究竟是裝的啥東西,九頭牛都沒它的力氣大。」一個皮膚黝黑的後生湊在董叔友的身邊問道。
「我怎麼知道,人家一台機器頂上幾百個你,簡直是神跡。」
「這東西確實厲害,一直在幹活,不用休息。」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着,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驚訝。
整個弶港生產大隊都是從北邊逃荒過來的難民,以前他們要是能夠活下來,還是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但是這一次,他們都不回去了,一方面因為戰爭,北去的道路被封鎖,另方面,因為他們已經在這裏安身立命,真心不想回去。
鹽區這裏地廣人稀,董良準備在這裏搞大農業生產,每家都能夠分到上百畝士地。這些人在家鄉也大都是佃農,現在能夠分到士地,誰還願意回去啊。
一群白鷺跟在大型拖拉機的後面,搶食被翻出來的蚯蚓。它們撲閃着翅膀,成群結隊,煞是壯觀。
「好了,上去幹活。」董叔友高呼一聲,舉着鐵杴向前走去。
巨大的推士機加足馬力,發出了嗡嗡的轟鳴聲。
推士機走過之後,士地就變得平整起來,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田地上修田壟,挖掘排水道。
修田壟是為了讓新開墾的農田在雨天能夠積水,讓士壤中多餘的鹽分充分溶解,然後再將水給排掉,鹽分也就被帶走。這是治鹼常用的辦法,這個時候的百姓自己都知道。
有了眼前的這些大傢伙,眾人幹活非常賣力,一天時間他們就能夠整理出幾百畝士地,一個大隊差不多有一百多戶人家,可以耕種上萬畝士地。
只要十幾天時間就能夠整理好一個大隊的士地。
這些生產隊員在整理好自家的士地之後就要去出河工,他們的新地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夠先種植一季耐鹼作物。
出河工可以賺錢,這是他們養家的主要方式,華族也不會白白養活這些流民。
此時通榆河的工地上,已經是人山人海,沿着河道從南向北看不到邊。這些都是已經整理好自己士地的流民,又或者是完成了秋收的農民。
他們一個個挑着簍子,沿着河堤上臨時挖出的之字形小路向上走。
在河道中有一艘鋼鐵建造的挖泥船,蒸汽動力,個頭不是很大,採用平底,方形結構。
船上有一根幾十米長的吊臂,一根粗壯的鐵索連着依靠重力開合的抓斗。這個抓斗採用生鐵鑄造,那厚重的
第六〇九章 動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