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是稍作休息,但對於這一百多位新晉院士們來說,眼前這場面無異於古時候的金榜題名時,怎麼可能真坐得住。
因此,在陸院士等幾位大佬離開去準備後面的頒證環節之後,現場本質上就是進入了自由討論階段。
過去認識的,要趁着這個機會敘敘舊。
不認識的,以後畢竟也算是同事,總要相互熟悉一下。
畢竟,哪怕只看第二輪,每一屆有機會入選的也有三四百號人。
除非是一些特別有名的,或者恰好在同一個研究方向的以外,相互之間也不可能全都熟悉。
很多名字甚至都比較陌生。
尤其像是常浩南這樣,明顯差出輩分的。
照理來說,應該發揮一下主動性。
畢竟,哪怕從體力上講,也應該是年輕人多溜達溜達。
但多數時候都是別人認識他,而他不認識對面
於是,短短十幾分鐘時間裏,常浩南的腦子裏就多出了大幾十號新名字。
也就是重生之後記憶力比以前好了不少。
否則這種認人方式基本就是熊瞎子掰苞米,記住新的忘了舊的。
一直到幾個老熟人出現,他才算是得着空閒,能回到座位上休息一會。
「宋院士,恭喜了!」
常浩南說着站起身,把走過來的宋聞聰給扶到旁邊剛好空出來的位置上坐好。
後者坐定之後擺了擺手,壓低聲音說道:
「我了解自己的情況今年能這麼順利,還得多虧了你和小楊」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殲7III定型那會,宋聞聰就已經開始參與科學院的院士評選了。
但這個型號實在是稱不上成功,部隊評價也一般,後續更是沒了下文。
那幾次評選自然也就沒什麼指望。
再往後主持殲10研發的時候,他的年紀就已經比較老了。
尤其到了中後期,身體條件也很難跟上,很多工作都是副總師楊韋在實際承擔。
至於常浩南
除了對殲10本身有所推動以外,他提供的另一份助力其實是成立了航空動力集團。
由於這個分家之後的「外人」四面開花,甚至反過來開始涉足整機研發業務,威脅實在太大,航空工業系統在01和03年兩次評選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
也是讓宋聞聰成功當選的重要原因。
當然,這些屬於內部的家事,不可能公開拿出來講。
所以宋聞聰也只是隱晦地提了一句,大家心裏清楚就行。
至於常浩南
他從一開始就在通過各種方式淡化系統內部的爭端,此時更不可能在這個話題上糾結:
「不知道宋院士之後準備往哪個方向繼續發展?」
上一世的宋聞聰,在殲10基本型服役之後就基本進入了退休狀態,甚至連殲10S都是楊韋主持開發的。
但現在既然已經戴了帽子,那就肯定是要繼續發揮餘熱的。
否則在你身上投入的那些資源豈不是全都打水漂了?
「我都73歲的老頭子了,還談什麼發展」
宋聞聰和常浩南的年紀都差了兩輩,加上二人之前就算認識,因此前者在私下裏倒也不太在乎場面:
「應該是掛一個集團里的頭銜至於具體工作,肯定是由小楊這一代年輕人帶頭了」
二人隨後又聊了一些過去的事情。
但座談會現場這個環境,顯然不允許宋聞聰長時間「霸佔」常浩南這樣一位紅人。
很快,便又有人走到二人身邊:
「常院士,祝賀!」
來人一頭濃密的灰白短髮,顴骨很高,左右眉毛很有特點地不是一邊高。
年紀看着和宋聞聰相仿,但精力似乎更充沛一些。
常浩南總覺得自己應該在哪見過此人。
但一時間確實想不起來了。
好在對方緊接着就報上了自己的名字:
「孟志中,以前是航天八院
第1113章 實踐七號,自主定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