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一臉激動說道。
「那伱先看看這個。」
方重勇將桌案鎮紙下面的一疊文稿遞給對方,也不多說,就這樣靜靜的低頭不說話,像是在思考什麼問題。
「進奏院?」
岑參一臉古怪看着方重勇,有些不明所以的詢問道。
這封寫給基哥的奏章草稿,跟他原本預想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方重勇提的事情跟錢無關,倒是有些稀奇。
但岑參仔細思索了一番,又覺得似乎一點也不違和,這確實是方重勇職責之內的事情。
在這份草稿裏面,方重勇提出了一個叫「進奏院」的新機構,屬於「中樞編外」,確實是屬於京官編制,但卻由地方提供官員人選給中樞批准,也是由地方提供財力支持。
簡單概括一下,這就類似於「節度使駐京辦事處」,其運作費用自己搞定,不需要朝廷額外出錢,可謂是十分貼心了。
那麼,為什麼要設立這個進奏院呢?
方重勇在草稿裏面說得明明白白:「自開元起,邊鎮事務繁多,兵部不堪應對,開進奏院駐京以為交接」。
隨着邊鎮設立,府兵制度解體,以及「天寶十大節度使」的正式確立,大唐內部的軍事機器已經發生根本性變革。
大唐中樞原本的「三省六部制」,已經無法應對日常的邊鎮事務。這個問題不止是基哥看到了,甚至地方上的某些節度使也看到了。
他們雖然沒有提解決方案,但卻抱怨過很多次,說中樞對於邊鎮事務反應極慢,很多時候,都需要節度使自己拿主意。
中樞的命令比烏龜還慢!
然而中樞官員也有話說,慢有慢的道理,你着急也沒用!
我大唐自有體制在,該走的流程就必須要走。慢的不是官員,而是官府!
這種「小事」,以前經常扯皮扯到李林甫這邊,然後在高力士那裏被過濾了,沒有傳遞給基哥。
方重勇提出設立進奏院,便是讓邊鎮這邊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員,長期駐紮在京城,定期輪換。
邊鎮那邊有什麼動靜,比如說人事調動,大的財務支出,募兵和軍事調度,都由進奏院內專人與朝廷的相關部門對接!
或主動匯報,或有問必答,反正有事便能第一時間與朝廷中樞溝通。
這樣,便等同於皇帝的命令,在中樞朝廷內部轉了一圈後,跟節度使這邊的專人對接上了。這樣就不會出現邊鎮出事,皇帝找不到責任人的情況。
不管邊鎮有什麼么蛾子,皇帝直接找進奏院的專人即可。而邊鎮一旦出事,傳遞消息的,同樣也是進奏院的負責人。其他人無論怎麼傳,無論說什麼,那都不是「官方消息」。
方重勇的建議,便是請朝廷在長安城內選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先開河西節度使進奏院。
如果試點效果好,那便繼續開其他九個節度使的進奏院,推廣河西經驗。
若是效果不好,撤銷這個機構,也不至於大動干戈。
同時,這樣操作的話,可以使得各節度使防區內的消息相對保密。更進一步說,皇帝亦是可以繞開中書門下省,直接跟進奏院對接,以此鞏固皇權。
不得不說,方重勇這一條建議確實是針砭時弊,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岑參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看,這份奏摺被採納的可能性很大。
只是其中會有些不好明言的問題:進奏院的官員,究竟是聽節度使的,還是聽朝廷的?
如果聽朝廷的,在長安為官倒是無所謂。但節度使豈會甘心被人多一道枷鎖掐住脖子?必定會百般刁難進奏院的相關官員,從缺錢缺糧,到陽奉陰違,這樣進奏院的模式壓根就不可持續。
如果不聽朝廷,而聽節度使的。那進奏院自然是可以得到地方上的全力支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可這樣一個地方節度使的眼線機構,在長安大搖大擺的活動,朝廷能忍得下去?
當然了,地方節度使坐大雖然是長期趨勢,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出來。但目前來看,朝廷調換節度使非常頻繁,倒還不至於有這個擔憂。
起碼目前為止,地方節度使還算不上是軍閥
第257章 「副本」版本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