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眼,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
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牧。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
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着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所以將武裝直升飛機停靠在雁門關,並不是不放心秦良玉會對自己怎麼樣,他是完全相信秦良玉的愛國情懷的,他只是希望離着前線更近一些,得到的消息更確實,更快捷一些,反正他有武裝直升飛機,也不用擔心自己有什麼危險。(未完待續。。)
第0768章 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