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莫桑比克和安哥拉落入東非手中,東非對兩地的野心也就不再掩飾,東非各個政府部門和下屬機關也開始在內閣的領導下進駐兩地。
而打頭陣的就是氣象局和國土資源調查局等政府機構,對於新增的兩地,東非能獲取的有限數據非常少。
雖然葡萄牙殖民了數百年,但是真正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有效開發,其實也就最近這幾年時間。
東非國家氣象局局長威爾斯說道:「目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有大量的地方,都屬於長期無人類活動的地方,甚至可能有戰爭時的各種逃兵,所以在兩地工作的人員,都應該配發和攜帶武器,優先以葡萄牙人已開發區域設立觀測站,注意人員安全。」
戰爭中,葡萄牙軍隊的大量黑人士兵藉機逃竄,這些黑人士兵還帶着葡萄牙政府配備的現代武器,所以非常具有威脅性。
而在東非對整個安哥拉境內尚未展開「清洗」,主力部隊正在南下作戰,這個時候除了少部分城市和重要農業地區以外,幾乎沒有多餘人口存在。
葡萄牙俘虜則主要被集中在東部港口地區,隨時準備用於和葡萄牙政府交接,當然前提是葡萄牙政府開出東非想要的籌碼。
而東非氣象局的工作,也就是總結整個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氣候特點,補齊全國氣候版圖,指導東非的農業生產,這一點對於東非非常重要。
作為農業立國的國家,東非是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歷史上第一個農耕文明兼工業文明國家。
而農業在東非整個國家經濟中的貢獻率超過百分之八十,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來自於農業收入。
這一重要特徵就註定了東非必須編著自己的農業曆法,而非洲作為南北狹長分佈國家,這一特點在東非更是被放大。
而跨越緯度越多的國家,往往氣候條件一般情況下也比跨越經度更多的國家要複雜。
典型的就是亞歐大陸,文明傳播主要在同緯度區域,適合文明交流,而非洲就不一樣,如果是工業時代以前,非洲是非常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因為這裏的氣候和亞歐大陸完全不同。
東非雨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以剛果盆地為中心是整個非洲大陸降水最充沛的地方,三月到七月份雨季向北部轉移,八月之後向南部轉移。
其中南非是受雨帶影響減弱的地方,大湖區附近常年多雨,東部平原地帶(包括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降水也非常豐富。
中部(贊比亞,剛果南部高原),西部安哥拉以及尼羅河盆地(南蘇丹)季節變化尤為明顯,降水類似遠東帝國季風氣候區變化。
其餘地區降水量偏少,典型就是馬塔貝萊省(津巴布韋),但是這裏卻非常適合農業發展,可以類比華北平原地區。
整體來說,東非的降水量不如遠東帝國,但是分佈更加均勻,呈現中間多,南北少的對稱分佈特點。
而溫度方面,東非更加均衡,主要受到地形影響,高海拔區域往往是小麥種植區,而低海拔地區更偏愛水稻種植,當然,如果在降水不能滿足的情況下,更適合種植小米等耐旱作物。
總而言之,東非作為世界上面積僅次英俄的大國,也是非常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之一。
而如此優渥的自然條件下,非洲文明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非洲遊牧文明和狩獵採集文明對農耕文明具有天然優勢。
像東非消滅的非洲「強」國,恩德貝萊王國,祖魯王國,布爾共和國等等都是典型的遊牧文明。
只有大湖區發展出了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但是大湖區,北部(南蘇丹,埃塞俄比亞)和原東非沿海(包括桑給巴爾蘇丹國,索馬里諸國)都受到阿拉伯文明的薰陶。
阿拉伯文明早期也是典型的遊牧文明,後期轉向「商業」文明,所以即便是東非消滅的「農耕」文明國家,其實也只是半農耕,半遊牧的偽農耕文明。
如果他們不實行這種偽農耕文明,根本無法應對遊牧文明和原始狩獵採集文明的攻擊。
遊牧文明和狩獵採集文明的副產品是很容易產生「戰士」,而農業文明必須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爆兵」模式,從而實現對遊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