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外,其他國家和東非關係良好,畢竟他們也想不到自己前世的殖民格局。
克羅斯:「實際上你們公司能拿到這筆訂單,和我們還真有一些關聯,東非政府通過農產品從我們里賺錢,這樣他們才有資金從你們手裏購買先進的工業設備,要不然依靠東非的經濟水平,想要靠自己提升工業能力,可不好辦。」
西海岸的外國人主要是德國人,集中分佈在羅安達和本格拉兩地,至於其他西海岸城市,就比如經濟上僅次於羅安達的卡賓達,實際上沒有太多德國人,因為當地鐵路尚未開通,加上地處熱帶雨林的原因,德國人更喜歡到南部的羅安達和本格拉投資。
當然,之所以造成這樣的主要原因,除了達累斯薩拉姆市是東非第一大城市,機會比較多以外,另一個原因則是東非的港口比較少,再加上東非閉關鎖國政策影響,再多的外國人也只能集中在沿海的幾個城市中。
再者說,殖民地開發所需要的一些貨物,從東非直接進口能省掉不少成本,畢竟東非距離很近。
至於東非農業雖然看似很吃虧,但是只能算有賠有賺,畢竟東非農業也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土地基本上是搶來的,勞動力也有黑人作為補充,現在黑人雖然數量上下降很快,但是東非畜力提高了,現在機械化也處在萌芽狀態,加上相關配套工程的完善,東非農業的發展實際上並不比工業慢,只不過工業更容易出成績罷了。
歐美國家早期發展工業實際上都有類似案例,比較知名的就包括英國的羊吃人運動,只不過在歐美國家,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手裏,所以表現形式不一樣,本質上都是犧牲掉農民的利益來促進工業發展。
至於奧地利,他們肯定不會捨近求遠,跑到西海岸投資,奧地利從蘇伊士運河走,還是東非東部距離更近,同時東非東部沿海經濟實力也更強。
這也可以看做德國在戰略上的一種高瞻遠矚,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為了保證能源安全,從而在巴基斯坦和緬甸開等地發港口和陸地通道一樣。
而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都在英國人控制之下,德國自然也不想這麼容易受制於人,前世德國修建巴格達鐵路未必沒有這樣的考慮,那就是通過陸地突破其他國家對海洋的封鎖。
而東非的出現,只不過是讓德國多了一條選擇,在戰爭時期,想要封鎖東非西海岸和德國本土的貿易,難度是比較大的,畢竟沒有像蘇伊士和直布羅陀,乃至曼德海峽那樣的有利地形條件。
(本章完)
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