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高粱,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容易打理,尤其是高粱,在東非就是依靠廣種薄收的方式,往地里一撒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東非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中水稻,小麥和小米是東非人的主要口糧,而玉米和高粱主要用作土著和牲口,除了這些作物外,剩下的土地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的了。
劍麻依舊是東非第一大經濟作物,第二是大豆,第三是咖啡,除此之外還有成規模的花生,芝麻,橡膠,丁香,棉花,茶葉等作物。
劍麻的地位正在被大豆趕超,因為大豆作為固氮植物,是用於輪種的作物,會和小麥等混種。
咖啡雖然種植面積不小,收穫還遙遙無期。
有意思的是許多經濟作物主要集中分佈在大湖區域,就比如橡膠,目前就分佈在大湖沿岸和大湖流域的河流附近。
坦桑尼亞作為熱帶地區適合橡膠種植,但前提是保證水源供應,而東非實際並不缺水,只不過相較於熱帶雨林地區水量少。
前世非洲是僅次於東南亞的橡膠產地,而坦桑尼亞橡膠種植規模在非洲前十。
但是因為坦桑尼亞政府對橡膠種植的不重視,種植技術更新緩慢,當地人也不熱衷於打理這種負責的作物,導致東非橡膠生產成本遠高於東南亞等地區,甚至需要從東南亞進口,而坦桑尼亞其實是完全可以達到橡膠種植自給自足的。(來源於東非通用輪胎的在1978到1991年數據報告,該公司在坦桑尼亞當地有直屬的橡膠園)
所以制約東非農業的主要因素還是降水在時空上的不均勻分佈,就像東非小麥種植區,水源主要用來保證小麥等糧食作物優先,而在更缺水的北方,小米和高粱等種植廣泛。
許多經濟作物生長期間要大量水源,而大湖區和東部沿海平原就是東非降水最充足的地方。
尤其是大湖區新佔領土地,米通巴山脈,其西側就是剛果盆地,降水更加充沛。
當然,一些經濟作物並不需要太多水源,而適合旱地種植,比如棉花,芝麻等。
這麼多土地的開發,少不了奴隸和先進鐵器的廣泛應用,雖然東非不能實現歐洲的機械化水平,但是相較於其他地區還是不錯的。
從歐洲進口鐵製農具,是東非殖民地的一大開銷,這也導致東非幾乎將所有可利用的資金優先放在鐵器進口上,甚至為了保證農具優先普及,東非許多家庭連一口鐵鍋都沒有,陶土炊具和烤爐等大行其道,餐具也大多是木製的。
而東非鐵礦石開採的數量相當少,只是作為煤礦開採的附屬產物,甚至東非連一座現代鋼鐵廠都沒有,僅僅依靠桑給巴爾蘇丹國在東部留下的傳統窯爐和幾個小鐵器作坊(鐵匠鋪)。
東非當然不是不想建鋼鐵廠,問題是機器如何運進來,而且這個時代鋼鐵廠絕對屬於王炸產業,決定着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想要引入,價格非常高,最難受的是東非的交通條件還停留在人拉馬拽的水平。
而東非煤鐵資源都分佈在內陸,這個時代,鋼鐵廠都是建在資源地區附近的,以資源為導向性,就比如魯爾區就建立在煤礦上。
不像前世,21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性,遠東大國就將許多大型鋼鐵廠建設在沿海地區,煤鐵資源依賴海運進口,同時方便產品通過海運銷往全世界。
所以恩斯特到現在都沒有建設過一個鋼鐵廠在東非,而東非依靠奴隸產的那點煤,也只是提供給幾個用蒸汽作為動力的工廠,就這還有大量富餘,至於工廠需要那點量,就是用手推車推都可以支撐東非工廠的運行了,何況世界上還有馬車這種東西。
東非和同時代落後國家在工業上的唯一優勢就是有幾個運用蒸汽機生產的工廠都分佈在沿海,這其中還包括姆萬紮煤礦唯一的一台用於排水的蒸汽機。
除了幾個初級農產品加工廠(劍麻,煙草,麵粉等),東非其他都是稍微大一點的「工場」和作坊,純依靠人力,比如姆萬紮船廠用的船舶發動機是從德意志運過來的,而剩下的船體純手工打造。
換句話說,東非手工業有多發達,完全看桑給巴爾蘇丹國在東非沿海有多發達,很可惜桑給巴爾蘇丹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桑給巴爾島,而秉着做人
第一百六十九章 1868年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