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麻煩且棘手的問題自然要交給議會來解決,這就是凱波爾首相的終極甩鍋大法,當然,事關領土交易,本來就繞不開荷蘭議會。
而且荷蘭議會的權力相當大,作為親德人士的凱波爾首相在戰前甚至有加入同盟國的想法,但是這種危險的想法就是被荷蘭議會制止的,最終就造成了荷蘭首相親德,但是荷蘭保持了中立地位,這也算因禍得福。
而經過荷蘭議會的最終商討結果,那自然同意東非的交易,議會點頭後,基本上就確定了,即便女王和首相反對也沒有用。
作為一個小國,荷蘭人的心態和其他國家,尤其是英,法,德等列強截然不同,即便荷蘭最強大的時代,相對於現在的列強國家,心態上也不至於太過膨脹。
當然,這次荷蘭議會能夠答應和東非進行領土交易,主要是出於兩點,一個是荷蘭懼怕東非翻臉,一個是荷蘭的利益沒有太大損失。
東非終究是世界大國,如果和荷蘭翻臉,這讓荷蘭的議員們感覺十分危險,所以還不如買東非一個好。
而荷蘭這個國家,商業氛圍濃厚,大部分荷蘭人只看實際利益,而這場領土交易,在經過荷蘭議會評估後,不僅沒有損失,反而能大賺一筆。
當然,這主要指的是經濟利益,如果從領土,主權等方面考慮,那荷蘭就虧大了,但是對荷蘭人而言,他們本身就更看重經濟利益,這就是重商主義國家的特點。
而荷蘭這個特點,甚至讓日本幕府統治時代都沒有將荷蘭閉之門外,在日本,荷蘭人不傳教,也不干涉日本內政,一心一意做生意。
日本政府要求怎麼做荷蘭人就怎麼做,不和日本政府對着幹。
正是如此,日本閉關鎖國時代才沒有趕走荷蘭人,而反觀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家,除了想從日本撈錢,還想趁機干涉日本政治,這是日本統治階層不能接受的。
所以荷蘭這個國家很識時務,當然,這也可能是荷蘭國家小,沒有這個資本學習其他列強的做法。
而這次荷蘭議會對東非的態度就將「量力而行」體現的淋漓盡致,既然無法阻止,那不如和東非狼狽為奸。
1914年9月30日。
東非政府正式和荷蘭政府達成了全部交易條款的確認,東加里曼丹正式成為東非殖民地的一部分。
而作為代價,東非政府向荷蘭支付六千萬萊茵盾的土地購買金,以換取東加里曼丹地區將近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且東非政府承諾保證荷蘭公民在東加里曼丹的大部分利益不變,並且由兩國政府共同出資開發東加里曼丹地區,當地稅收收益按照出資比例分賬,並且持續二十年時間。
荷蘭政府對這個結果是比較滿意的,光是東非出的購買費用,就遠不是如今東加里曼丹實際收益可比的,更何況現在殖民地收益嚴重下降。
而且東非政府承諾下,荷蘭人基本保證了原本的大部分利益,這一點能讓東加里曼丹在未來二十年裏繼續給荷蘭創造收益,同時不需要再支付額外費用,來維持東加里曼丹殖民地軍隊開支。
反之,東非則獲得在東加里曼丹的行政,軍事等大權,並且大半個加里曼丹島都落入東非手中,只剩下北部英國人的勢力。
不過,東加里曼丹並沒有因為東非和荷蘭的交易,就徹底塵埃落定,搞定荷蘭只是一方面,東加里曼丹地區還有諸多土著國家和部落。
這些國家並非完全按照荷蘭政府的意志行事,反而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其本身只不過是每年給荷蘭交一筆保護費,從而獲得荷蘭人的庇護,而非荷蘭人的傀儡。
所以東非想要擺平東加里曼丹,還需要對島嶼東部的土著勢力進行打擊,當地土著主要分為兩波,一部分為馬來人,一部分則是真正的加里曼丹島土著。
從之前提到的庫台蘇丹國就可以看出,當地還有一批原本綠色教徒的外來統治者,實際上東加里曼丹地區還有印度教等複雜勢力,只不過印度教同樣競爭不過綠色教徒,早在幾個世紀前就衰落了。
這些非原生宗教勢力,其實也是當初非西方的殖民者罷了,不是什麼好鳥,也在東非的重點打擊範圍之內。
萊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