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能夠取代意大利,給予德國對戰爭的信心,至於什麼東非向奧斯曼帝國滲透,那完全是一種託辭,而非恩斯特內心的真實想法。
就奧斯曼帝國這個情況來說,神仙難救,但是總比前世開戰前就跳反到協約國陣營的二五仔——意大利對德國有利的多,至少能夠讓德國的軍事行動不至於盟友叛變而受到太大影響。
從情理上來說,恩斯特還是希望德國取得最終勝利的,但是理智告訴恩斯特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在東非不可能參戰的情況下,恩斯特絲毫不看好德國的未來,而東非不可能為了德國的未來,就參與到戰爭中去。
即便東非加入,最後的結果也無非三打四,甚至三打五,英國可以在最後階段通過收買美國和日本,來遏制東非的軍事行動。
而同盟國陣營中,只有德國一家表現在及格線上,奧匈帝國前世的表現,讓恩斯特極度不信任同盟國能夠取得勝利。
東非則要防備美國,從兩國國力上來說,目前美國依舊在東非之上,任何一個錯誤選擇,都有可能讓接下來東非和美國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當然,德國如果能取得比前世更加輝煌的戰果,東非也不是沒有可能在戰爭末尾轉向德國陣營,但是這幾乎不可能實現。
一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而英法相對於德國優勢太大,除非德國能像二戰那樣,在戰爭初期就擊潰法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德國就只能進入僵持階段,而這對於德國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東非的最終抉擇還是要看戰爭爆發後歐洲戰場的形勢變化,除非一方取得明顯優勢,東非都不可能下場。
這也無可厚非,前世一戰本身就是各國陸續參戰,比如奧斯曼帝國和美國就是後來加入戰爭,大多數國家一開始都選擇冷眼旁觀。
包括英國也是如此,英國正式對德宣戰時,法國和德國的戰爭早就已經開打,而羅馬尼亞也是前期中立,後期加入協約國陣營,歐洲國家尚且如此,東非作為域外國家,更不可能在戰爭爆發前,或者戰爭中期就開始站隊。
而本輪巴爾幹戰爭可以看做一戰的預演,背後其實也代表着多方勢力的博弈,在奧斯曼帝國大部分勢力被驅離巴爾幹半島之後,整個巴爾幹半島的主要矛盾,將轉變為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
在本輪戰爭過後,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這顯然不是奧匈帝國想要看到的,而俄國只需要支持塞爾維亞等國家,就足以讓奧匈帝國騎虎難下,所以前世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會先於德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爆發。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一百四十二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