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計算模型』。
或者說,是那個『化學材料計算模型』的底層理論!
事實上,早在五六年前那位徐教授提出化學材料計算模型理論的時候,化學界和工業界就曾將目光投向過這一領域,也着重了解過相關的理論和工具。
甚至一度在化學界和材料界掀起了計算材料學的新熱潮。
畢竟按照那位徐教授的說法,當時的人工SEI薄膜技術就和這套理論有關係。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川海材料研究所或者說這套化學材料計算模型後續一直都沒有做出什麼重大出色的成果,以至於計算材料學的熱潮也隨之跌落了下去。
畢竟如何成立精準有效而又普遍適用的化學反應的含時多體量子理論和統計理論,是二十一世紀化學領域中的四大難題之一,也是四大難題之首。
而當時那位徐教授在學術界才剛嶄露頭角,儘管他以優異的數學能力解決了霍奇猜想而拿到了菲爾茲獎。但誰都不相信,他能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中做出完全不亞於千禧年難題的成果。
畢竟研究這一難題的學者和實驗機構可不止一個兩個,這其中還包括了眾多(超過一手之數)的諾獎得主。
比如2013年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三位諾化獎得主,比如對固體表面化學進程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格哈德·埃特爾等等。
這些頂尖學者在這一難題上都沒有做出什麼突破性的研究,就憑一個當時才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怎麼可能嘛。
然而從手中的論文和實驗報告來看,那個曾經被化學界和材料學界備受關注的『化學材料計算』不僅沒有落幕,反而在經歷歲月的沉澱後,重新回到了學術界的視野中,一舉解決了多硫化合物擴散這一世界性難題。
隱隱中,霍尼·斯旺森覺得由那位徐教授親手創造的『化學材料計算理論』可能沒那麼簡單。
將針對鋰硫電池的測試實驗交給了自己的學生後,霍尼·斯旺森收集了一些資料後,帶着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導師格哈德·埃特爾。
沒錯,他的導師就是200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格哈德·埃特爾教授。
作為建立深入研究表面化學的方法,以展示不同實驗過程產生表面反應的全貌的學者,格哈德·埃特爾在計算材料學上的研究可謂是深邃無比。
不過出生於1936年的他如今已經八十七歲近九十歲了。
儘管身體還算硬朗,但早已經退出前沿的學術界研究,隱居在柏林靠近『普朗克·弗里茨·哈伯研究所』附近的別墅中。
他曾於1986年至2004年出任這家研究所的所長,後續也在這附近生活。
當聽到自己這位曾經的學生過來的目的時,這位頭髮已經全白了的老教授眼神中帶上了勃勃的興致。
「化學材料計算數學模型?」
饒有興趣的他從自己的學生手中接過了資料和文件,眼神認真的翻閱了起來。
徐川提出這位模型和理論的時候,這位老教授早就退出了化學界,儘管聽說過,但並不是很了解相關的情況。
「有意思,通過事先對化學反應的材料相關信息與條件進行判斷和條件輸入,再通過數學來模擬整個反應的全過程.」
翻閱着手中的資料,格哈德·埃特爾一眼就看出來了這份化學材料計算模型的核心。
「這是個很龐大的工程啊。」
簡略的翻閱完手中的資料文件後,格哈德·埃特爾教授輕輕的合上了報告,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以他的眼光,在了解到了核心後自然很容易就能察覺出這份理論和模型背後對應的缺陷。
「導師,您覺得這條路線繼續完善下去,有沒有可能為化學建立起一套精準有效而又普遍適用的化學計算模型?」
坐在客廳沙發對面,霍尼·斯旺森忍不住開口詢問道。
聽到這個問題,格哈德教授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隨即輕輕的搖了搖頭,道:「難,很難。」
頓了頓,他接着說道:「從你帶過來的資料來看,不得不說那位徐川教授很敏銳的探索到了另一條化學材料計
第七百一十章:新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