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示下。」
朱國祥拿出個鐵盒子,從中取出一根小木棍,在大理石桌面的粗糙側方,隨手那麼輕輕划過去。
小木棍燃了!
眾人頓時大驚,難道皇帝真會法術?
還有人忍不住移動腳步,想看看摩擦小棍的地方,是否藏有明火或者暗火。
北宋已經有火柴,喚作「引光奴」、「髮蠟」、「火寸」,用杉木條侵染塗抹硫磺而制。
但這種火柴不能自己引燃,必須藉助其他火源,比如在火炭上碰一下。
這似乎顯得多此一舉,但實際用起來卻極為方便。特別是北方冬天需要烤火,或以火摺子形式長期保存暗火,此時「發燭」隨便一碰即能燃燒。
朱國祥手持火柴,笑着將白蠟燭點燃:「這不是發燭,但也可稱之為發燭。暫時還比較危險,不適合民間使用,等長久研究改進了就行。此物亦用到了化學之道,今日就不詳細講解了,誰感興趣可以經常來這裏。」
朱國祥又拿起一個燒杯,用燒杯罩住正在燃燒的蠟燭。
在眾人的視線之下,玻璃杯里的蠟燭,火光越來越小,然後猛地熄滅。
朱國祥問:「為何蠟燭會熄?」
龍虎山世代研究符籙,上一代天師還發明初代雷法,他們對燃燒現象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張時修說道:「萬物燃燒,皆仰仗生氣。陛下用杯子蓋住,生氣變成了死氣,蠟燭自然就會熄滅。」
朱國祥又問:「何謂生氣,何謂死氣?」
張時修說道:「流淌之水為生水,不流之水為死水。同樣的,通暢之氣為生氣,不暢之氣為死氣。人若久居於不暢之屋室,被那死氣所籠罩,亦會有窒息之危。」
「也就是說,把蠟燭罩上,一旦蠟燭把生氣燃盡,裏面皆為死氣就會熄滅?」朱國祥問。
「然也!」
不止張時修這樣認為,其他人也紛紛點頭。
朱國祥道:「咱們出去。」
朱國祥重新點燃蠟燭,邁步往外走出,來到院中的空地。
他又讓一個侍衛穿上重甲,把面罩也拉下來:「打開這個瓶子,把它罩在蠟燭上。瓶子不要直接用手拿,而是用樹枝綁好,另一隻手最好捂住眼睛孔。」
重甲侍衛稀里糊塗照做,先用樹枝把瓶子給綁好,接着再拔開軟木塞瓶蓋,隨即將瓶口往燃燒的蠟燭上罩。
眾人站得老遠,只見瓶中蠟燭竟燃燒更旺,甚至瓶中其他部位也隱有火光。
朱國祥也暗道運氣好,居然沒有爆炸。
他是靠加熱硝石來製取氧氣的,在持續加熱的過程中,有可能先分解成氧化鉀,然後釋放出一氧化碳和氧氣。
也就是說,這瓶氧氣不怎麼純,裏面肯定摻雜了一氧化碳。
當然,一氧化碳濃度不高,而且數量並不多,就算爆炸也威力不大。
朱國祥問張時修:「玻璃瓶罩着,裏面可是死氣?」
張時修欲言又止,不知該如何回答。
眾人看着還在燃燒的蠟燭,眉頭緊蹙,冥思苦想,卻怎也想不明白。
終於,瓶中氧氣耗盡,蠟燭終究還是熄滅了。
朱國祥儘量用古人聽得懂的方式闡述:「氣無處不在,但它並非純粹之物。就仿佛細沙、粗沙,混合之後還是一盤沙。諸多氣體混合,便是我們呼吸之空氣。這空氣當中,有些是人需要的,有些是人不需要的。人之呼吸,就是吸入有用之氣,再排出那無用之氣。」
他又指着罩在蠟燭上的玻璃瓶:「此瓶所裝者,便是柴火燃燒需要的氣體,也是人賴以生存之氣體。它可養人,朕稱之為養氣。做研究之時,且寫作氧氣。」
朱銘撿起棍子,在地面寫出「氧氣」二字。
道士們恍然大悟,認為「氧氣」即為「天地靈氣」,每天吐納吸收的就是這玩意兒。
也不知道教是否會誕生出「吸氧派」,誤吸摻雜其中的一氧化碳就大條了。
朱國祥乾脆盤腿坐於院中,眾人不敢再站着,也紛紛跟着坐下。
朱國祥說:「京中百姓,多用石炭來做飯取暖。冬
第756章 0751【道家吐納術之吸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