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陽江兩岸,坐落着許多的豪邸大宅,看上去非常的氣派,一眼望去讓人感覺仿佛來到了建康城秦淮河兩岸的繁華地帶,絲毫看不出此境竟然是地處嶺南蠻荒地界的陽江。
這裏是嶺南馮氏的勢力大本營所在,分佈在陽江兩側的這些大宅,都是馮氏並其姻親冼氏、以及歸屬他們所統治的諸洞俚僚蠻酋們的住所。
在接受開化之前,俚僚諸部過着樵採漁獵、茹毛飲血、岩巢地穴的生活,包括他們各部的首領也都與眾族人們居住在一起,生活狀態與物質享受沒有太大的區別。
可是隨着俚僚諸部與外界接觸越來越頻繁,所能獲取的物資和接受的觀念便也越來越豐富,內部的等級劃分也越來越嚴密。尤其是那些之前還能保持着樸素作風、與族人們同甘共苦的俚僚首領們,更是迫不及待的改變了過往的作風,紛紛過上了更加愜意的生活。
高州的陽江兩岸地勢平坦、風物宜人,既便與耕作生產、物資交流,同時也是非常適宜居住的區域,再加上馮冼兩族不遺餘力的拉攏示好,故而周遭那些岩穴間的俚僚豪酋們紛紛走出澤野,率領部眾歸附兩族。
如今馮冼兩族所統御的俚僚部落大大小小便有近千個,哪怕在豪酋眾多的嶺南地區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而兩族之所以如此聚集起如此龐大的勢力,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他們所佔據的高涼地區在整個嶺南都是自然資源比較優越的地方,另一方面就在於首領出色的個人能力。
馮氏出身北燕皇族,在北燕為北魏所覆滅之後跨海南來,因此比較受到南朝歷代統治者的關注,祖孫世代在嶺南為官。這樣一個出身背景,是其他地方豪酋所不具備的。
馮氏馮融、馮寶父子先後出任羅州刺史、高涼太守等嶺南要職,尤其是馮寶與俚僚大酋冼氏聯姻,兩族之間取長補短,勢力更是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時下的馮氏家主名為馮仆,乃是馮寶之子,先是擔任陽春太守,陳主陳昌登基後又將之加封為高州刺史。只不過馮仆如今也只有十幾歲而已,憑其資望能力自然不足以擔任一州之主,而如今高州真正掌握州權的、同時也是馮冼兩族的靈魂人物,便是馮仆之母冼夫人。
不同於其他地境豪酋們作威作福、熱衷欺凌兼併弱小而壯大自身,冼夫人卻以審時度勢、處事公允而著稱。早年她輔佐丈夫馮寶,幫助南陳先主陳霸先平定高州刺史李遷仕的叛亂,並且資助陳霸先北去勤王,在陳朝建立之後,也是嶺南地區率先表示臣服的地方豪強勢力,故而頗受南陳朝廷的禮待。
對待地境周邊的俚僚部族,冼夫人也不以武力兼併為主,而是選擇招撫利誘、循序漸漸的發展壯大。又因其人處事公允,嚴禁宗族子弟欺凌弱小,故而馮冼兩族的勢力範圍也是嶺南地區少有的秩序井然、民生殷實的地帶,許多俚僚部族也都樂于歸附,使得冼夫人在整個嶺南地區的俚僚群體中都擁有非常崇高的聲望。
侯安都選擇為兒子向冼氏求婚,所看重的自然也是這些。而當其求婚使者來到陽江馮氏莊園並道明來意之後,頓時便在馮氏宗族中引起了一番不小的轟動。
在整個天下大勢來看,侯安都也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人物,無非是一個被唐軍追打的狼狽逃竄的敗軍之將罷了。可是嶺南消息閉塞,人們視野也不算開闊,在他們的心目中,侯安都仍然是功勳卓著、不可一世的開國功臣、社稷元勛,是嶺南地區少有的能夠名滿天下的大英雄!
所以對於侯安都的求婚,整個馮氏家族都表現的比較喜悅,儘管他們也聽說了一些嶺外的風雲變化,但侯安都歸鄉之後表現仍然強勢亮眼,也讓他們深感欽佩。
對於不久之後便將要殺入嶺南的唐軍,他們卻不怎麼在意,畢竟人是很難對其不曾親眼見過的強大存在產生什麼敬畏之心,真正能夠讓他們折服的,還是眼前實實在在的人和事。
「侯大將軍乃是國之元勛、威震華南,此番歸鄉甫一出手便力挫歐陽一族,真可謂一鳴驚人。而今竟欲訪婚我家,當真是一大幸事!此等英雄門戶若不與親,更親誰家?」
講到與侯安都聯姻一事,一些馮氏族人便忍不住神采飛揚,一副與有榮焉的模樣。
然而旁邊也有人皺眉說道:「但我聽說侯大將軍此番歸鄉,正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