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甚至會覺着小乘佛法的真正奧義,早就不在靈山了而是在東土大唐。
在他們看來,那唐三藏不遠萬里來西天取經,其實是本末倒置。
眾僧的表現,佛祖都看在眼裏。
很多時候,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稀,須知那藏經閣中的經文,對靈山眾僧從來是不設防的,只要想看,隨時可以去借閱。
可這一千多年來,佛祖看的很清楚。
經常出入藏經閣,竟多是一些凡間修行得道老僧,反而是諸佛與菩薩們,鮮有光顧。
至於羅漢們,尚且還走在專修之路上,並沒有到廣博之境看得經文太多了,其實也並非是好事。但凡事總有例外,比如降龍羅漢他是眾羅漢中,少數幾個常去藏經閣的。
佛祖的目光瞥向了大聖國師王菩薩,這位菩薩的來歷不凡,本世乃是二郎神楊戩的父親楊天佑,而前世則是靈山前任佛祖優婆羅陀佛的關門弟子前些時候在小西天時,大聖國師王菩薩藉助三藏之大日佛焰,與楊天佑煉化為一體,這也是佛祖此前未曾預料過的景象。
佛祖也更沒有想到,他此番竟然也來參加這次佛門靈山之會
不過人家既然來了,還是用大聖國師王菩薩的名號,靈山自然不會將他拒之門外。
佛祖是用神識看過他適才在空白經卷上寫下的經文的,不出所料大聖國師王菩薩自然默不出經文來,他寫下的就是自己對於佛法的一些感悟。
並非是敷衍,反而寫的極其認真,其中還包含了很多儒家學說的觀點。
相對比起來,金吒所寫反而是道經的內容更多一些,甚至還在經文之後,附上了一門修煉金槍術的修行法門。
「請佛祖校對經文之後,再行入閣!」
也不知是誰帶的頭,只是幾個呼吸的時間,眾僧便紛紛出列請願。
大雄寶殿之中的諸佛與菩薩們,以及排在前列的羅漢們,自然知道怎麼回事寺中,與寺外山中的那些僧人,可沒那麼快就能搞清楚狀況。
但這會兒聽到大殿之中傳來的動靜,一個個的自然也都坐不住了,畢竟能讓那麼多的真佛與菩薩開口相求,怎麼可能是小事?
他們乾脆跪地請願。
佛祖穩坐金蓮之上,絲毫不慌:「爾等難道不知大道五十,天衍四九既然三藏已經將全套真經取走,我處靈山,便順其自然況且正如菩薩所言,靈山之中能默真經者眾,記在心裏才是真正的記住。」
「阿儺,伽葉。」
「在。」
「速將經文送去藏經閣——」
「是。」
兩個人不敢違背,運轉法力,將一萬五千餘經卷裹住,送去了藏經閣。不多時,此前被三藏師徒搬空了的藏經閣,便再次被填滿看似還是三十五部真經,但誰知道裏面多出了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
佛祖見眾僧擔憂,便又說了一句:「爾等也不必驚慌,若有記全經文者,自可去藏經閣中查漏補缺且有一點,要在經文上註明修改的時間與自己的法號。」
佛祖這句話傳遍了整個靈山,頓時引得群僧沸騰。
尤其是幾個修行冷門經文得道入寺的老僧,已經躍躍欲試,要在靈山藏經閣的經卷中,留下自己的名號了。
佛祖說完這一句,卻是看向了另外幾位佛祖與觀音菩薩:「諸位就不必在藏經閣中展露了不妨就在各自道場各自留存一份真經,如何?」
「善!」
以往這些經文的所有權歸靈山,他們只有借閱的權利,無靈山准允,並不能擅自傳播。這也是小乘佛法在西洲說話聲音越來越小的原因之一。
而且隨着大乘佛法的傳揚,搶走了很大一部分小乘信徒畢竟相對於小乘佛法,似乎大乘佛法更加能得到凡俗百姓們的共鳴。
眾生平等,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所在,而這也正是三界眾生最欠缺與最渴望之物。
觀音菩薩正是得了其中精髓,號稱救苦救難,普渡慈航,且說到做到,才有如今之格位。
可即便是她,對這三十五部經文,也並非是門門精通,能背下與能理解其中的真意,顯然不能混為一談。但她能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