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軍功,朝廷卻不予以封賞?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要不這仗以後我們不打了,你們這些文臣縉紳不是喜歡出將入相嗎?以後要是再有什麼戰事,你楊一清帶着這滿朝縉紳去跟敵人搏殺吧,如何?」
楊一清怒氣沖沖地看向湯昊,厲聲呵斥道:「中山侯,莫要以為本官不知道你那些小心思!」
「即便這些將士立下了軍功,但也遠遠不到盡皆封爵的地步!難道我大明王朝的爵位是大白菜嗎?只要誰參與了就可以封爵?如此朝廷還有什麼威望可言?」
封爵是可以封爵,只要你立下了足夠多的軍功,當然可以封爵。
但是問題在於,一場滅國之功,他娘地硬生生催生出了十個武勛,你吃相是不是太難看了一些?
這等大規模的封爵事件,縱觀大明王朝的歷史,也不過就只有開國武勛和靖難武勛那兩次罷了,其次就是英宗復辟之後冊封奪門之變那些投機分子,攏共也不過三次而已。
前面兩次都是奪得天下,你們這些武夫能跟人家比嗎?
後面這次奪門之變,那也跟奪得天下沒什麼區別,所以其本質還是相似的,大肆封爵也可以接受。
但你們不過滅了一個小小倭國,就想要如此大肆封爵,未免太過異想天開了些!
楊一清的仗義執言,很快就得到了文臣縉紳的一致認可。
王鏊、費宏、王鑑之、叢蘭等朝堂公卿紛紛出言附和,反對皇帝陛下濫封爵位。
要知道皇帝陛下給出的這些爵位,還不是什麼流爵,而是一個個都擁有世襲誥券!
這也就意味着,真要是這麼冊封下去,那大明就會憑空多出十個世襲罔替的侯伯!
文臣縉紳把持朝政這麼多年,暗中削廢的武勛也不過才這個數量,現在倒是好了,皇帝陛下金口一開就給補回來了,這不是純純噁心人嗎?
「呵呵,什麼叫做只要參與了就可以封爵?」
面對群臣的指責,湯昊絲毫不慌。
「比如臨江侯馬永和濟寧侯鄧伯顏,二人為了配合朝廷大軍,深入倭國敵境三年之久,隨時都有可能葬身異域死無葬身之地的危險,可是他們抱怨過嗎?他們放棄過嗎?」
「他們非但沒有,還一直在頑強地執行任務,最後等本侯率主力大軍抵達倭國,如此才裏應外合一舉掃平了這些倭國賊兵,難道這份功績還不夠他們封侯嗎?」
身處異域敵國三年之久,配合朝廷王師掃平敵軍,這確實是一場讓人動容的功績!
饒是楊一清此刻都無話可說,換做是他還真的做不到!
想想看,在倭國境內,跟倭人虛與委蛇,時刻謹慎小心,不然隨時都可能會身死,這種艱難處境換做是誰都會忍受不了,更別提他們二人還忍了三年之久!
「他們二人理應封爵,本官無話可說,但自仁宣以後,封爵都是從伯爵開始,哪有一開始便封侯的道理?」
楊一清到底是率軍打過仗的,回想起這些將士浴血奮戰的場面,也不由為之心軟,語氣隨之緩和了下來。
馬永和鄧伯顏封爵可以,但沒有直接封侯的道理,最多給個公就行了。
「楊尚書難道忘了,陛下方才可是開了金口,一應賞賜提高標準,所以本該封伯的二人此刻封侯,難道不應該嗎?」
湯昊笑眯眯地追問道。
這下子,楊一清臉色難看到了極點。
馬永、鄧伯顏理應封伯,結果現在成了世侯。
後面這些人最多給些賞賜就行了,卻一躍成了世伯。
而且還全都晉升成了都督官,畢竟五軍都督府主要的任職方式,就是以立有軍功的軍事將領遷升。
除此情況之外,還有其他兩種任職趨勢。其一,是將一些年老或已經致仕的中級武將任命為都督僉事;其二,將一批功臣、勛戚的子嗣特授為都督府都督。
侯伯出任五府都督官,這也是朝廷慣例。
楊一清咬了咬牙,還準備再說些什麼,不料湯昊卻是直接向他發難。
「倒是楊尚書方才提醒了本侯,祖宗宗法太祖祖制,對吧?」
「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