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先看了一下表題,知道是泰山軍郡太守許汜的上表。
許汜是留在魯中南地區的官吏代表,而且自諸葛珪等人北上後,就一直主持着魯中南地區的政務。
這一大員要彈劾沂泰地區的駐節之任,那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所以張沖將其他奏摺拋開,專心看這篇上表。
張沖看得非常仔細,但等他看完後,饒是以張沖之決斷也一時間怔住了。
只因為這裏面涉及的事情事關着如今泰山軍的根基政策,那就是土地。
因為事關重大,張沖就讓謁者去將前殿之側的幾位尚書中郎喊來一議。
隨着制度的肇基以及河北的平定,泰山軍的軍事和政治也都陸續開始制度化。雖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依舊有不小的新氣象。
首要一個就是張沖仿照隋唐律令制的官僚框架有意識地革新現在的泰山軍制度。
泰山軍是一個新興的勢力,但依舊受到漢室的深刻影響,大體上也延用着漢家的制度。
但漢家之制虛三公,而重內朝和大將軍的政治模型已經毫無疑問是一種高度內耗的政治體系,所以改革勢在必行。
張沖作為歷史下游者自然知道經過四百年動盪而成熟的三省六部制是要比三公九卿制度更加有效率的。
當然,張沖並不傲慢,他不會必然認為三省六部制就必然適合如今的泰山軍,所以他並沒有大步快走,而是在小範圍進行改革。
改革的第一條就是將自己的辦公場所放在了趙王宮的前殿,然後在前殿的外面廊廡外又修了一批蘆舍,然後就讓三高官官在這裏辦公。
這裏面的道理很簡單,地理距離的縮小本身就是行政效率提高的一種手段。
可能後面隨着人員的增闊,三省會分立別院,但目前這種辦法恰適合如今的泰山軍。
也因為那排廬舍內處理的都是政事,所以張沖也將之命為政事堂。
然後按照政務處理的流程來看,一件地方上來的政務先是要送上來表章,之後就要有人專門整理這些表章,按政務類型整理好送到前殿等張沖處理,張沖能處理的會直接硃批給到制詔,然後再有人專門執行。
所以按照這個流程,政務的劃分可分理政、議政、執政三個重要流程。
理政這個環節主要是機要之司,張沖也將之設立為「秘書省」,專門來處理各地郡守送上來的文書。
而在議政這個環節,是張沖和各六部長官以及老於政務的大臣們一起來商議,其實也就是整個泰山軍的最高智庫,而張沖就將此部設立為「門下省」,意為就在前殿門下一起議論政事的部門。
等門下省都討論好了,那就要草詔擬製成文下發到六部。
而這個部門就相當於張沖的筆桿子,是專門擬招的,所以並不在外朝政事堂而是直接在前殿辦公,所以也叫「前殿司室」。
等這些詔書無誤,就會下放到具體相關的六部或者直接反給上書的地方大吏。
六部作為執行的條塊部,合在一起被稱為尚書省,各部長官也叫各尚書郎,次官叫尚書侍郎。
這六部是仿照周禮六官制,設吏、財、禮、兵、刑、工六部,每部各有職司。比如吏部作為大部,就有四司,分別是銓選司、考功司、育政司、封退司。
這四個司是張沖按照現代人才管理的模型而創新的。
銓選司顧名思議就是開列候選名單、考核候選能力、揀選調配候選到相應的職司,以及辦理入調。
而考功司,就是專門對泰山軍官吏的行政結果的考核評功,分上上、上下、下上、下中四個等級,每年一評,而能得兩次上上者,可升一級。
之後是育政司。相比於過去對官員能力的放任自流,泰山軍會對治下官吏進行持續培養,這個培養包括了在任職內,以保證泰山軍人才的持續成長
第四百八十一章 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