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是替天牧民的情況。
大殿之內,眾人又舉起酒杯為朱元璋祝賀。
朱元璋很高興,對於大明的祝賀比他過生日對他的祝賀要強上許多。
本來想要搞個蛋糕慶祝大明十歲了,但是朱元璋又拒絕了。
因為蛋糕上的文字意義不同了,代表着大明疆土。
如何能分潤給其餘人吃,豈不是搞壞了風氣?
容易讓人起了不該有的心思。
朱元璋是很注重這方面的細節。
帝權本質是家族統治,是一個家族統治天下所有家族。
它對權力的認識,不基於公信,而基於血液。
血管里流着同樣的血,才可分享權力。
所以,「異姓王」必為劉邦所滅,頂層勛貴等不容於朱元璋。
不管他們共同經歷過怎樣的患難,又曾如何以兄弟相稱。
當老朱的屁股坐上那個唯一的位置後,曾經就只能是曾經。
一切都要看向現在。
而對於帝王而言,血脈則決定一切。
倘非來自直系親屬,必然會遭到排異。
自秦起,帝權是同一性質,但朝代之建立,則各有不同。
大秦帝國的誕生是列國長期爭霸、強者勝出的結果。
晉、隋、唐、宋屬於另一種模式。
由舊政權內部的大貴族、軍閥等強力人物,以政變或反叛方式奪得權力。
元、清帝國則是外部強大軍事入侵致使中原漢族政權解體,而形成的異族統治。
除此以外,只有漢、明兩朝是經過農民起義的長期戰爭,由「匹夫起事」造就的國家。
新政權完全是「匹夫」赤手空拳打下來,無人先竊威柄。
劉邦、朱元璋領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過程中逐漸地歷史地形成的。
漢、明兩代天下未定之際,群雄並起,英才輩出,「起事」者共同組成一個新勢力。
雖然內部有主從之分,但並不是集團領袖一人獨享威望。
相反。
新勢力許多成員都兼有英雄般聲譽、重大功勳、軍事實力以及政治資本。
所謂「功高震主」者大有人在。
打天下的任務一旦結束,馬上都面臨豪強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
如何使權力集中並將它真正鞏固起來,是開國者需要去思考的。
故而劉邦用幾年時間去除異姓王,朱元璋則是更為精細、穩妥的消滅功臣們,去除對於帝權潛在威脅。
帝權不會放棄其「家天下」的訴求,妥善穩當的辦法在哪,誰也不知道。
分封諸王的目的,是倚為屏障,使帝室不孤。
但這目的,卻建於一個幼稚前提之下,即諸王永無個人野心。
為防這一層,又引出實封還是虛封的分歧。
所謂實封,指親王有領地,甚至有軍隊,實實在在擁有一個小王國。
虛封卻只予名號、俸級、莊園,享有地位而不享有實權。
西漢因為有七王之亂的,東漢都是防之藩王作亂,但是宦官外戚干政又出來了。
於是曹魏基於東漢問題,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嚴防宦官外戚,另外一個就是防之藩王割據。
正所謂水裏葫蘆,摁下這個,又浮起那個。
魏確實不曾在藩王、宦官、外戚問題上吃苦頭,卻養大了一個官僚家族,司馬氏。
晉武帝的司馬炎,自認為把曹家滅亡的原因搞清楚了,那就是魏國「禁錮諸王,帝室孤立」,致使皇帝輕易被人操縱直到把江山拱手相讓。
他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