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諸多銀行,特別是華資,從誕生開始,就一直是多災多難,從50年代開始,到21世紀,發生過數起銀行金融擠兌事件,每一次都造成數家銀行的倒閉。
如十幾年前,從61年至65年的擠兌事件,就導致了數家規模中等的金鋪、財務公司及銀行破產,連當時最大的華商銀行恒生銀行也遭到擠兌,最終不得已之下,被滙豐收購,不過據說這件事的背後,本身就是滙豐推動。
60年代末,港府被幾次差點引發金融海嘯的擠兌風波給嚇着了,吸取教訓後,便模仿西方銀行法成熟的國家制定了一些規定,這讓香港的銀行在後面十年相對來說,要安分很多。
然而,從75-81年的地產牛市,讓所有人從這個泡沫中獲取了太多的利益,各家銀行,為了多賺點利潤,討好當時反而強勢的地產公司,都開始對各種風險控制制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無論多大的風險,只要地產市場一直往上漲,那銀行的貸款必然會是安全無恙。
陳松青的佳寧集團就是利用這個漏洞崛起,等到了2年後,會給香港的金融市場帶來一場滔天海嘯,而海信銀行,與陳松青沒有關係,但也一樣是被人利用詐騙。
「6000萬美元?」李浩楠大吃一驚,接過資料後看了會,說道:「只是利用支票輪這麼簡單的套路,居然能夠騙出6000萬美元?」
海信銀行的存款雖然高達120億港元,但銀行也是特殊的,一旦出現銀行總存款1%的虧損,都會造成巨大損失,這一點跟一般的公司是不一樣的。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複雜的騙局,說到底不過就是內外勾結罷了,有了內應,再簡單的騙局都能搞定,不過,這也與海信銀行這幾年放鬆風險管控有點關係。」陳志文淡笑說道。
支票輪,其實就是因為現如今沒有互聯網的消息傳遞,當一家分公司開出支票後,另外一家分公司只能確認這張支票的真假,但無法確認這個賬戶有沒有在最近一段時間被提現,只能先兌錢,隨後再確認,這種信息傳遞形成的漏洞,在百年前的西方銀行就經常出現,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對用戶進行限制,特別是大額度的支票。
只是這樣一來,肯定會影響銀行大客戶的效率,所以怎麼控制風險與保住客戶體驗,就需要每家銀行來自己制定,海信銀行就是放鬆了對一位大客戶的審核,讓其不停的以這一招,獲得了大量閒余資金,隨後用來投資,結果投資失敗,傾家蕩產。
當然,這裏面,海信銀行的內部,肯定也有幫手,要不然,一家銀行再怎麼鬆懈,也不可能在這種事上不停的犯錯。
「以現在香港地產及銀行業的情況,如果這件事爆出來,那海信銀行絕對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擠兌。」李浩楠說道。
以海信銀行的規模,損失個6000萬美元,其實也不算承受不住,哪怕現在的經濟很差,畢竟資產規模在那,頂多虧個幾年的利潤,股價就算腰斬也不至於倒閉,可是銀行最怕的是擠兌,一旦這種損失的消息傳出去,恐怕會有一大堆人來取款擠兌。
這種擠兌之下,不要說已經受到重大損失的銀行,就算正常運營的任何一家銀行也是抗不住的,畢竟,銀行的大部分存款,早就放貸放出去了,要不然也不可能有錢來支付存戶的利息。
「這算是我們的機會了,不過要掌握好時間,因為一旦擠兌太嚴重,就有可能引起港府的關注,如果港府先一步接受海信銀行,那我們就錯失機會了。」陳志文又說道。基於60年代的教訓,港府一般不會再對銀行也堅守所謂的「市場自由」原則,因為香港的銀行之間,都是互通的,很多之間都是股份交換,或者共同承擔多個大項目,又或者有着直接的合作,一旦一家銀行出了問題,很有可能波及到其他銀行,當數家銀行發生擠兌的時候,就是港府想接手都得費勁。
「行,我明白,不過如果海信銀行發生擠兌的話,我們
367 目標: 香港第三大本土銀行海洋信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