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田。
隨後我們即將進入另一個陌生的領域——微觀世界。
1毫米,我們可以清晰看見手上的毛孔。毛孔是一個黑黑的孔洞。再放大十倍,100微米,依稀可見皮膚的組織結構。
一個細胞的數量級就是10微米,距離10微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似乎沾滿了糯米的四喜丸子一樣的組織結構。
距離推近至1微米,我們看到了疑似生物課上學過的細胞核膜。這幅景象如同光禿禿的月球表面,佈滿了一些隕石撞擊形成的環形山坑洞。
0.1微米,清晰地看到高度螺旋的結構,這就是染色體了。但凡人類的細胞,裏面都會有23對染色體(46條)。
埃是一種長度單位,指10的-10次方米。用字母「a」頂上加個小圓圈來表示。100埃的數量級就能度量某些有機大分子的物質了。這時,我們能看到規則的等距雙螺旋結構。沒錯,這種物質就叫做脫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說的dna。分子結構清晰可見。
我們管10的-9次方米叫一納米。現在為材料科學炒得火熱的納米技術就是說很多物質精細到納米級後將表現出很多在常規數量級上所表現不出的性質來。在納米這樣的數量級下,我們連原子都可以數清了。因此,納米級又叫原子級。距離一納米,我們看到了組成dna分子的原子們,它們以共價鍵和氫鍵彼此結合成龐大的有機分子。生命就在這種複雜的結合中得以體現。
上過中學的就都應該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當距離1埃,我們看到了密佈的電子云,原子核外圍的電子云比較濃。
所謂電子云,其實並不是說一個原子擁有無數個電子,象雲霧般的瀰漫四圍。每個原子擁有的電子數都是固定的,有數的,具體依元素種類而定。這些電子行蹤飄忽不定,在原子核外部亂竄。一個電子,無數法身。就把這些電子「團團轉」的特點用電子云來形容了。離核近的地方出現的幾率大些,雲就密;離核遠的地方出現的幾率小些,雲就稀。
距離拉近至10皮米,我們看到了原子核外圍的濃密電子云。仿佛到了浩瀚無邊的宇宙。這樣來看每個原子都像是個小宇宙,我們的世界就這樣的周而復始着
繼續放大觀看,接下來看到的景象,則跟哈勃望遠鏡觀察宇宙的景象完全一致,是真的完全一致!
要探索浩淼的宇宙,要找到組成物質的最細結構,只能是徒費心機,因物質只是一種幻相,它沒有常而有質礙的最細塵粒,若在虛幻的現象界中尋找,將會離真相越來越遠,永遠也不可能窮盡其微,只有轉而研究人的內心,宇宙物質之謎才有解開之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
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恆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着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着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還有句話曰「耽靜反為靜縛」,也是同樣的道理。靜並不是教人躲到安靜的地方,不聽不想,那樣等於用一個靜字將自己束縛住,動彈不得,又有什麼好呢?真正的靜是心靜而非形靜,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靜的心境,不被外物牽動得心煩氣躁。在塵囂之中保持着心的靜境,豈不比那些寂靜中虛度時日,或是身在寂靜心不寂靜的人更有意韻!
當然執着糾結於一個問題時,不妨抬高自己的高度,用更高的視角來看,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既然是宇宙,就是包容一切的,還有什麼問題我們煩惱呢?
不管是有錢人開的豪車,還是窮人腳上的破履,它們都有着一樣的宇宙。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