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策對聯盟而言無異於羊入狼群,九死一生,所以?盟豪帥們除非走投無路了,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否則絕無可能被李風雲說服,到長城外面殺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但是,此策如果改頭換面,搖身變為國防和外交大戰略的一部分,而聯盟恰好因為反叛者的特殊身份,成為這一計策最合適的執行者,那麼雙方隨即就由對立轉為合作,聯盟因此在政治上給自己爭取到了寶貴的生存空間,並為自己的未來贏得了清晰可見的希望,於是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假設一下,如果此策由裴世矩提出,並在裴世矩的遊說下,聖主和中樞願意做出妥協,只要聯盟忠實執行此策並獲得勝利,便可以用勝利果實來換取聯盟所需要的政治利益,那麼當裴世矩親自出面「招撫」聯盟,拿出這一計策,並拿出互利互惠之條件時,首先就會得到李子雄、韓世諤和周仲等豪門貴胄的響應,他們迫切需要這個機會將功折罪,逆轉身份;李風雲亦是義不容辭,鼎力支持,而所有忠誠於李風雲的豪帥們即便有所存疑,但李風雲積威已久,威信太高,又屢創奇蹟,早已贏得了部下們的絕對信任,沒人會質疑他的決策;最後就剩下郝孝德、劉黑闥、王薄、郭方預等河北、齊魯豪帥,他們肯定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畢竟風險太大,但問題是他們已經進入燕北,已經身陷重圍,一旦脫離聯盟,與李風雲分道揚鑣,等待他們的就是全軍覆沒,死得更快,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被衛府軍圍剿,倒不如出塞殊死一搏,或許就能功成名就。
如此一來,此策若想順利實施,就剩下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贏得聖主和中樞的同意。而若想贏得聖主和中樞的同意,首先就必須贏得裴世矩的許可和支持,由裴世矩來具體操作,上達天聽,下達聯盟,舍此以外,別無他途。
那麼,裴世矩是否會支持此策?
此策在北疆防禦上意義重大,它直接改被動防禦為主動防禦,改消極防守為積極進攻,一舉扭轉了中土在國防和外交戰略上的頹勢。而主掌中土外交大戰略的正是裴世矩,所以此策對裴世矩肯定有利,這等於直接把長城內的矛盾轉嫁到了長城外,既可以解決北疆鎮戍危機,又可以解決白髮賊這個隱患,還可以混亂塞外形勢,遏制和削弱塞外諸虜對中土的威脅,暫時延緩南北關係的惡化速度,有效延緩南北戰爭的爆發,讓中土在南北關係的走向上佔據一些優勢。而這些優勢則能幫助聖主和中樞在急驟惡化的兩京政局中贏得更多騰挪餘地,繼而迅速、有力而堅決地解決一系列棘手難題。
所以從全局來說,此策只要得以實施,聯盟軍隊只要殺出長城,就能取得一舉多得之效果,收穫多多。當然,如果能更進一步,官方在暗中給李風雲以更多支持,讓他在塞外堅持更長時間,甚至在弱洛水兩岸乃至閃電河一線的廣袤的松漠地區立足紮根,直接給奚、霫和契丹三族以沉重打擊,則必能贏得更多更大利益,基本上能夠實現這一計策的全部預期目標。
當然,此策如果失敗,弊端也很大。雖然白髮賊是反賊,聯盟是反叛大軍,但只要出塞了,就必然禍亂諸虜,所以不論中土如何為自己辯解,都不能洗清「驅虎吞狼」之嫌疑。既然中土暗藏禍心,塞外諸虜當然「以牙還牙」,這就等於給了突厥人和奚、霫、契丹、室韋乃至靺鞨等遠東諸虜公開結盟聯手的藉口,他們圍剿了聯盟軍隊後,必然要報復,要侵掠中土,中外形勢會急驟惡化,南北關係會急轉直下,這個後果就嚴重了。
所以,此策一旦實施,考慮到後果的嚴重性,就反過來倒逼聖主和中樞不得不兌現承諾,全力支援聯盟大軍,想盡一切辦法讓聯盟軍隊在塞外堅持下去,讓中土從中大獲其利,而只要此策中的大部分目標都能實現,聖主和中樞再牢牢控制好國內政局,則南北大戰的勝利是可以預期的,一旦中土贏得了這場戰爭,聖主和中樞也就能在政治軍事外交上反敗為勝,「華麗轉身」,再一次堅固改革派的執政地位,再一揚起改革的風帆,乘風破浪。
贏得新一輪南北戰爭的勝利是裴世矩晚年的最大心愿。裴世矩已經老了,已經六十六了,即便長壽,還能活上不少年,但人老體衰,他的政治生命已經屈指可數,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健康的原因而告別權力中樞,由此不難想像,只要有一絲一毫的可以幫助中土
第六百六十六章 原來玄妙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