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以來,已經發動了西征和東征,成功重創了大漠兩翼諸虜,接下來必定要北伐,要發動南北戰爭,要打突厥人,只不過中土大軍在高句麗戰場上馬失前蹄,摔得鼻青臉腫,需要時間恢復,這才有所延緩。
南北雙方雖然對峙,但南強北弱是事實,現在中土即將發動南北戰爭,突厥人被動應對,當然要全力備戰,豈會看不出來東北戰場是個陷阱?又豈會傻乎乎地掉進陷阱,浪費自己有限的力量?所以突厥人的對策可能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強磧東南的軍事力量,鞏固大漠側翼的防禦,甚至出兵安州,正面對峙,形成軍事威脅,另一方面則拉攏收買安州,甚至行離間計,竭盡所能減小東北失陷給大漠造成的危害,如此牙帳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戰爭準備上,決不讓東北失陷影響乃至破壞到自己的戰爭準備,決不讓中土陰謀得逞。
第一個對策是對安州做出強硬的反擊姿態,從軍事上向安州施加重壓,第二個對策則是想方設法尋找安州破綻,力爭以最小代價贏得最大利益,摧毀中土的陰謀,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結果可想而知,一旦中土與安州反目成仇,破綻就出現了,拱手送給突厥人一個破局機會,而只要安州倒向大漠,中土就被動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白白便宜了大漠,最後甚至會輸掉南北戰爭。
所以這樣一分析,安州如果取得了北征弱洛水的勝利,實力大增,並且迅速失控,中土這邊的借刀殺人計也就實施不下去了,只能向安州妥協,滿足安州的回歸要求,只是接納安州的後果很嚴重,南北戰爭極有可能提前爆發,而中土並未做好戰爭準備,雙方一旦打起來,中土可能會輸。
於是聖主和中樞騎虎難下,進退兩難,陷入死局。
虞世基當即建議,此議暫時擱置,畢竟安州北征弱洛水困難重重,即便不敗,但也未必可以取得預期戰果,因為東胡諸種如果聞風而逃,拒不交戰,百般拖延,則安州就無法殺傷東胡有生力量,就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那麼開春後,一旦大漠上的突厥大軍支援而來,安州就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就必須依賴長城內的支援才能堅持下去,如此安州就被中樞牢牢控制,也就沒有失控之危,借刀殺人計可以繼續實施,此議也就不復存在。
虞世基認為,當務之急,還是儘快把飛狐叛軍驅逐出關,還是向齊王施壓,斷絕齊王對飛狐叛軍的暗中支持,繼而幫助崔弘升順利實施後離間計,以達到兵不血刃、一勞永逸解決飛狐叛軍之目的。
聖主接受了虞世基的勸諫。
安州乃至東北局勢突生劇變,又瞬息萬變,變幻莫測,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眼花繚亂、詭異莫測之感,很難通過有限的訊息做出精準的分析和推演,更無法準確捕捉到它的前進軌跡,所以中樞非常被動,目前只能做一步看一步,見招拆招,想當然或者盲目地提前佈局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利益,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反而有弄巧成拙之可能。
聖主隨即做出決策,詔令左武衛將軍崔弘升,同意他的建議,命令古北口保持與安州的談判,設法拖延,同時允許崔弘升儘快返回上谷,用盡各種手段,務必在年底前把飛狐叛軍驅逐出關。
又詔令涿郡留守段達、副留守陰世師,全力配合崔弘升解決飛狐禍患。
又親自召見左驍衛將軍、檢校雁門郡太守董純,把有關安州的最新局勢、安州的回歸要求、中樞對安州失控的擔憂,等等,事無巨細,一一告知,然後徵詢董純的意見。
董純心知肚明,聖主醉翁之意不在酒,所要徵詢的不是針對安州的對策,而是藉此機會向齊王施壓,雖然迫於當前南北緊張局勢,以及聖主和改革派對第三次東征的政治需要,中樞只能向齊王的「自我流放」做出妥協,但這個妥協是有限度的,是以不損害不危及中土根本利益為前提的,現在因為江南賊劉元進割據稱帝而放飛了中土分裂的惡魔,導致齊王自立的風險大大增加,於是飛狐叛軍理所當然就成了聖主和中樞的「眼中釘」,誓必拔而除之。
董純別無選擇,不論從中土利益、北疆安危還是從南北大戰的角度來分析,飛狐叛軍都必須出關,聖主和中樞的決策都非常正確,但此策執行難度非常大,其中最大阻礙就來自齊王,所以董純毫不猶豫,主動請纓,願意日夜兼程趕赴懷荒,說服齊王堅決執行聖主
第八百七十(一)章 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