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身一變成為了平亂的英雄功臣。
造反,王君廓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莫說是大唐戰神李世民軍神李靖,就算次之的羅士信、李世績、李道宗這幾個人都足以收拾他。從一開始,王君廓的打算便是將他的岳父踩在腳底下,站在他的屍體上向遠在長安,完全不知東北情況的李世民邀功。
其實依照王君廓的原定計劃是由李瑗鬧起來,先鬧得轟轟烈烈,再由他閃亮登場,這樣他的功勞將會更大。只是李瑗聽了王利涉的決定,將兵權分一半給王詵,這才不得不改變主意,免得英雄當不成,真成反賊了。
崔敦禮傷的極重,指頭裏給插了細針,身上六塊皮肉都給燙熟了,還挨了三十幾鞭在鹽水中浸泡了多年的刑鞭。
饒是如此,崔敦禮依舊沒有吐露一個字,有着文人的錚錚鐵骨。
只是君子可欺,莫過於他。
崔敦禮忍着身上的多處劇痛,對着王君廓作揖道:「無妨,李瑗雖被誅服,但是他在幽州部署多年,餘黨猶在。他們不除,終究是禍害。我必需趕往長安,向聖人向太子殿下稟明一切,讓他們重新任命幽州都督以及多個重要職位,洗清餘黨。還有此次能夠兵不血刃的平定李瑗叛亂,王將軍功不可沒,我會如實向上稟明將軍的功績。」
王君廓道:「我哪有什麼功績,都是諸位將軍鼎力相助,才能免除兵災。唉!這李瑗待我不薄,我卻不得不親手殺了他……還請崔大人回去告之聖人告之太子殿下,希望他們能夠准許我為李瑗收屍厚葬,以報大恩。」說着淚水情不自禁的落了下來。
崔敦禮長嘆道:「忠孝如將軍者,便是古來亦是少有。將軍放心,一切我會如實向上表明,告辭!」
看着馬車漸漸走遠,王君廓嘴角掛起了冷笑:這樣這個書呆子就會為我說盡好話了吧!
大唐字立國起,多經戰禍,在亂世的烽火中一步步的走到今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眼瞧着大唐內定中原,北破突厥,致使北地各族臣服,共尊大唐天子為天可汗,號令草原族部,整個王朝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候,突然暴起廬江王李瑗謀反案,在這種局勢下,立刻造成了轟動,引發了各地各處的討論。
幾乎所有人都在慶幸,都在說着王君廓的好話。
若不是王君廓在關鍵的時候站出來,若不是王君廓力挽狂瀾,以一人之力,不顧生命危險斬殺叛賊王詵說服幽州諸將,救出朝廷使者,誅殺賊首,將會再起戰禍。
崔敦禮是一位幹吏,身受重傷,依舊不忘自身任務,帶着病傷之軀,來到了長安,拜見監國太子李世民。
李世民從崔敦禮口中了解一切之後,面對王君廓所立下的奇功,親自下達表彰:授命王君廓為左領軍大將軍,兼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祿大夫,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
王君廓憑藉自導自演的謀反案件,一躍成了地位僅次於李靖、羅士信與李世績平級的李唐大將。
對於王君廓的封賞,眾人也沒有什麼異議。在崔敦禮的述說下,王君廓儼然成了一個大忠大孝,智勇兼備,在危機中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受到如此待遇也是理所當然的。
羅士信也不只是一次聽過王君廓的所作所為,雖然他對於王君廓的事跡抱有一點點的懷疑,尤其是在莫名其妙撿到衛夫人的《名姬帖》這一奇事過後,對於王君廓的事情特別的敏感:他在事後找到專家辨別過:那《名姬帖》是實實在在的正品,確實是衛夫人遺留下來的墨寶。
在書法界衛夫人是唯一一個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相提並論的女子,她的書法有着一股女子特有的風韻,就算是王羲之、王獻之這樣的書法名家也沒有那種韻味。《名姬帖》又是衛夫人的得意之作,堪稱無價之寶。
這麼重要的東西用來送人,所拜託的事情,一定不小。
不過羅士信也沒有證據,也不能憑着感覺喜好亂說,只能將懷疑埋在心底。
這日早朝過後,羅士信突然得到李世民的傳召。
來到太子府的議事廳,卻見廳中已有兩人。
兩人羅士信都認識,而且有過交集,在行政的時候頻頻接觸,關係……不算友好。
第十四章 奧斯卡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