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他活一個五十幾歲,還能做三十幾年皇帝,那麼可能到他末年時,人口就能逼近兩千萬戶。
難道讓全國百姓學習福建路,溺二胎三胎?
「陛下,還真嚴重。」趙念奴在邊上也說道。
趙頊不由撓頭,人口多也是內治做得好的體現,可一旦宋朝人口達到兩千萬戶,那問題會更集中。
就算處理好了,人口還繼續發展,再過五十年,會是多少,再過一百年會是多少?不能宋朝連兩百年基業都沒有吧。
「陛下,江東圩,能擠得多少百姓?北方淤田又能擠多少百姓?因此人口是一個大大的危機。然而再看兩廣呢?其面積相當於我朝的六分之一,戶部戶冊上戶數不足四十萬,包括蠻人不會超過六十萬。哪裏不妖魔化,實際是一個雨水充足,一年能三熟的好地方。若是象傳言那樣,那麼交趾人豈不更在南邊,占城人豈不更南?如果道路水利修建起來,至少會疏散福建路與江南西路這兩個人口稠密地區的壓力。」
能不能成,就是這個棉花。
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錢,如何修路修水利?
沒有錢,官員如何支持,百姓如何踴躍前往?
「原來這麼重要。」
「那是,衣食住行,衣可在首位的。」
「如果那樣最好不過了,但北方怎麼辦?」
「想北方,這個棉花更重要,只要抗住北方的寒冷。漢人才能生存。但北方更麻煩……」
趙頊默不作聲了。
就是抗住北方寒冷那又如何?燕雲都收不回來,就不要說更北方。
最糟糕的是當年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時,佔了一個小便宜。成了遼聖宗的大哥,然而到他這一輩。遼國皇帝則成了他的叔叔!反正都矮了一籌。若不是唯漢族論,遼國才是真正的中國(中國,指正統國家)。
實際北方王巨還真有辦法解決,不過那真的麻煩,比趙頊想的還要麻煩。當然,若是解決好了,可能會一勞永逸。
無他,說中國多好。那是不對的,實際地形也惡劣。比如江南,南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有一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語句多麼地優美。
實際後人讀這句話時,往往會忽視當時江南的情況,因為江東圩與太湖圍還沒有大肆興建,江南多是沼澤地形。溝溪湖泊遍佈,野草叢生,雜樹構建。寥無人跡,某些情況就象他後世看美國恐怖片中的沼澤風景一般。
直到江東圩與太湖圩興建,才真正有了斜風細雨,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那種細膩的優美風情。
不是大地給了百姓這塊富裕所在,而是一群辛勤的百姓生生將滄海變成了桑田。
只能說有一門好處,由於蔥嶺之隔,不會與西方文明產生嚴重的衝突。
但主要衝突非是漢蠻漢蕃的衝突,而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古人有古人認識的拘束性。不過換成自己,若能將北方征服。那麼就有能力,讓農耕文明成為北方。至少是東北的主流。
到時候就有了成吉思汗,也拿中原文明無輒了。
不過真的很難很難。
趙頊肯定不知道王巨這種想法了,他又看了看,眼看到了最後面,又問道:「王巨,這種產量會有多少?」
「陛下,臣只是聽聞,哪裏能清楚。不過一畝四五十斤大約還會有吧。」
王巨也不敢確定。應當不會差,首先這種營養缽移載法十分先進,其次多是肥沃,千百年來無人耕種的淤田,不會擔心肥力不足,最後它就在廣南移載,不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
「那也比麻好多了。」
「肯定勝過種麻收益數倍,即便以後普及,也遠勝過種麻的收益。畢竟麻只能取麻皮。但種它比種麻要稍稍累人,不過比植桑要好得多。」
這幾種紡織行業中,桑絲業最累人,春天採桑葉就是一個累人的活計,然後還要抽絲,這個也累人。抽完絲後,還要織線織布。
然而這使得王巨想到了一句話,前世有一種說法,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會貴,中國人賣什麼什麼就會便宜。
人口太多了,用量大,出量也大。
就如這個絲綢,在宋朝所有物價比中,最賤
第三六二章 竊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