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高升。敗就敗在了永樂城,那一戰太慘了。
科學上需要沈括推廣,政治上也需要這樣有心機的人做戰友……當然,王巨寫信給沈括時,還是很注意的,不然弄不好就成了第二個大蘇。
大科學家下去,非同凡響的,他先是去河東盤查,不僅是黃嵬山一路,遼國人所爭的一共有四處,一是黃嵬山,向南挖了三十多里。二是蔚州秦王台、古長城地段,向南爭了七里。三是武州瓦窯塢地段,向南爭了十里以上。四是長連城地段,也向南爭了一部分,綿延到了黃嵬山。然後將原來宋朝疆域地圖,與現在遼國所爭的疆界線繪製成圖,遞給趙頊。
遼國人爭是沒有道理的,這幅地圖就是證據。
然後與遼使六次談判,遼國只好捨去黃嵬山,而請天池。
其實王巨在京城也說過這件事,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讓步,然而黃嵬山這一段不能讓。
但王安石忽然又用韓縝代替了沈括談判。
並且王安石在地圖上以黃嵬山畫了一道線,對韓縝說了一句:「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當然得到了黃嵬山,遼國開心萬分。
因此後人為此產生了爭議,有人說王安石沒有賣地七百里。單論長度或縱深是沒有七百里。
然而這七百里是指方圓七百里,幾大片確實方圓在五百里到七百里之間。
又有人說這次談判一直拖到了熙寧十年才正式定落下來,那時王安石已經徹底貶相了,與王安石無關。但實事是王安石做出這個讓步,事態已經無法收回,除非開戰。不錯,韓琦與文彥博、富弼、張方平這些大佬奏章言語中,也等於逼迫趙頊同意契丹的請求,賣地求和。不過他們閃爍其辭,並沒有明說。因此只能說是王安石賣了這七百里地。
還有人說遼國得到了這七百里,後來就和平了,不錯不錯。
但為什麼黃廉嘆息一句:「分水畫境。失中國險矣。」
真相是這一賣,在北宋滅亡各種因素中,它最少佔據了一成到二成的功勞……
王巨看到這裏感到訝然。
不當繼續發生這個故事的。
一是因為自己的承諾,章惇調撥了三百萬戰備儲糧,專門運到邊境。甚至為此還出台了一些政令,如何減少運輸成本。邊境依然有許多饑民,但不會象史上那麼恐慌了。
二是因為自己的推薦,章楶與劉昌祚、苗授皆調到河北,甚至趙頊將張玉也調到河北。
夏初到來,船隊返回,又帶回一批糧食,當然不會象去年那麼多了,不足一百萬石糧食,大部分運到杭州。交給官府了,官府如何處理,王巨不干涉的。還有一部分則是運到密州,再僱用那種平底吃水淺的海船,運向河北前線,交給章楶。有了這批糧食,就能徵得大量邊軍。
章楶在政務上不是特別出色的,但在軍事上,誰也不可小視。
所以現在的河北情況比史上要好得多。
況且韓縝去與遼國洽談時,也接近秋收到來。災害情況已經漸漸舒緩。
為什麼王安石居然繼續苟和了?
王巨看着信,有點發呆,讓他發呆的原因就是那個黃嵬山。
黃嵬山在遼國人手中沒有發揮用途,不過在另一個國家手中。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金人第一次南下,西路軍攻克朔州後,僅是六七天便拿下代州,再六七天,中山投降,兩天後包圍太原。不過在太原城下受阻。兩國講和後,完顏宗望率兵返回。
第二年又來,完顏宗翰自雲州出兵,僅是幾天便攻破文水,半個月後拿下太原,完顏宗望則從河北發兵,於井陘大敗种師中的宋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北宋滅亡。
然而雁門關呢?西陘寨呢?
怎麼這些重關險寨一起消失了?
其實沒有消失,而是遼國得到了黃嵬山北部地區,宋朝已經無法構置一道完整的防線,由是金人自這裏,順利南下。所以這一讓,河東路再也不是一道鐵壁了。
所以為什麼遼國拼命地爭這一段,傻瓜才不爭。
不過王巨只是發呆,這個時候他是不敢說話的。
去年年底進京述職,王巨暢開講了海外對宋朝的貢獻。既然公開了,王巨也派人暗中着手做進一步的安排。先是讓
第623章 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