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着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
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
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
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編輯本段]人物點評 這樣一位才女,卻也命運多舛,一生坎坷! 蔡琰出生後不久,家門就疊遭不幸。
根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任議郎時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下獄,後因中常侍呂強極力求情才「減死一等」充軍到北方荒涼之地,襁褓之中的蔡琰也成為罪隸,隨父親一同流亡。
蔡邕罪徙朔方共九個月,於第二年遇大赦,不幸歸途中得罪了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不得已「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蔡琰亦跟隨之。
等到蔡邕亡命生活結束時蔡琰已經十三、四歲了。
文姬隨父回京後不久,京中發生大亂,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蔡邕再次被冤下獄,不久遇害。
家庭突然的變故對文姬已經造成了極大地打擊,然而命運偏偏和她作對,父親去世後沒幾年,巨大的痛苦又一次降臨到她身上。
約在她十六歲時嫁給了河東人衛仲道,新婚一年左右,丈又夫猝然病故,不得已回到娘家。
短短几年,父死夫亡,蔡琰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未料更大的劫難還在後面,興平二年[195],朝中發生董卓餘黨李郭之亂,楊奉等人竟引南匈奴軍進入中原平亂,戰火一直蔓延到文姬的家鄉陳留圉縣。
結果蔡琰被亂軍所虜,最後流落到南匈奴,做了左賢王的閼氏,她在匈奴整整生活了十二年,並生有二子。
歷史上有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大約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當時,中國北方已被曹操統一,這一年他還進位漢丞相。
在武功成就之餘,曹操自然想進行文治,於是乎他就想起了屈死的好友蔡邕,想到流落於南匈奴的蔡琰,並派遣使者持金璧贖回了文姬。
夫妻離散,骨肉分離自然給蔡琰增加了新的痛苦,但為了父親未盡的事業,她毅然選擇了歸漢。
她歸漢以後,重嫁同郡的屯田董祀。
後來應曹操之請,憑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將父親已散佚的書籍背誦出來,並親手繕寫清楚,文無遺誤,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為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於蔡琰的最終歸宿,史書上未見記載,成為了歷史留給世人的又一個謎題。
她本有《蔡文姬集》傳世,據《隋書》的編撰者長孫無忌在《經籍志》中的註解看來,至晚在南朝梁代,還有蔡琰的專集行世,後來不幸散失了!《後漢書》所引的兩首《悲憤詩》和宋人文集題名蔡琰的琴頭歌辭《胡笳十八拍》據考證僅有一首《悲憤詩》是其所作,不能不說是遺憾了!
蔡琰(百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