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覲見皇帝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如此,見皇帝之前,宮廷宦官要講解覲見皇帝的禮儀,以免覲見者在君前失儀。頂點小說 章節更新最快
《周禮》又詳細列出了中國古代「九拜」的跪拜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而在羅馬帝國則沒有這麼複雜,一般外國使臣覲見羅馬皇帝行跪禮就行了。
朝覲的禮儀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增有減,但臣下見了皇帝要行大禮這一內容幾乎是千古未變。於是,皇帝見臣下跪拜在地,不覺得有甚麼不妥,臣下對坐在龍椅上的人低眉俯首頂禮膜拜,也不覺得有失人格。
可是當使臣要以本國禮儀覲見外國皇帝時就容易出現爭議了,例如1792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時引起的禮儀之爭,世人常常提起,最後是按中國方式「三跪九叩」了,還是按英國式的禮儀覲見了,中英的記載似乎並不一致。據英國記載,使團按照覲見英王的禮儀,單膝跪地,未曾磕頭。而中方大臣的奏摺則說「令該貢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不管怎樣,禮儀的爭論,使乾隆極為不快,接待的規格立即改變。他在御旨中說:「似此妄自驕矜,朕意甚為不愜,已全減其供給。所有格外賞賜,此間不復頒給。……外夷入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以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待之禮,以示體制,此駕馭外藩之道亦然。」清朝自視為「天朝上國」,把廣闊的世界納入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之中,除了朝貢關係以外,對國際之間還有甚麼別的關係很生疏。公平地說。在閉目塞聽、故步自封的環境裏,不獨清王朝統治者會以自我為中心評價世間萬物,恐怕任何人都會如此。
凡爭執。總要涉及內外兩方,中方在爭,外方也在爭;同時,禮儀之爭不僅順治、康熙、乾隆遇到過。就是在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也遇到過同一性質的問題,歷史跨度很大。《遣唐使》云:大食遣使來唐,進馬匹方物。使者晉見太宗,「唯平立不拜」,但太宗以「大食殊俗」來解釋,並不見怪。這件事沒有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除與唐朝皇帝個人的品性有關,更重要的是唐王朝強大而不排外。具有堅定的自信力。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信力的強弱,不是看它是否敢於蔑視一切。更不是看它有沒有勇氣自我膨脹,而是明確地認識自我,堅定的相信自己,並且這種相信不因環境而轉移。
儘管在宮廷宦官的教授下,讓兩個來自蠻族部落的使者要以東羅馬帝國的禮儀覲見利奧一世,還是讓他們頗為不爽,畢竟日耳曼人接觸文明社會的時間不長,很多日耳曼蠻族根本就沒有禮儀這種概念,不過為了能夠說服利奧一世出兵牽制匈奴帝國,他們還是忍了下來。
進入大殿之後,兩個使者按照宦官說明的事宜在進入大殿三分之二的距離這個位置停了下來單膝下跪道:「尊敬的東帝國皇帝陛下,受我族王者之命,東哥特使者沃爾羅(格皮德使者巴里克)前來覲見皇帝陛下,祝願皇帝和皇后陛下新婚美、幸福安康!」
這個時期的羅馬帝國就好比中國古代的朝代一樣,西帝國已經沒落了,他們就自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化外之民都應該前來朝見,現在東哥特和格皮德人派使者過來朝見,利奧一世當然是非常高興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利奧一世面帶微笑,抬手笑道:「好好好,兩位使者請起!」
沃爾羅和巴里克再次頓首後起身道:「謝陛下!」
兩人站起來後,各自從身後隨從那裏取來一卷羊皮高舉過頭頂起身道:「尊敬的皇帝和皇后陛下,外臣等臨行之前,我族王者曾讓外臣攜帶一些禮品敬獻給皇帝和皇后陛下,現禮單在此,還請皇帝陛下用此禮單查驗禮品數額,如無錯誤,請陛下親筆寫下回執,外臣回去之時也好帶回去向我王復命」。
不需要利奧一世示意,皇帝身邊的內侍就走下台階過來將兩份禮單取走了,這個時期的哥特人可沒有什麼文字,他們用的當然是拉丁文,而這個時期還是有不少過得不得意並且有文化的羅馬人到蠻族部落去討生活,因此許多蠻族都開始學習羅馬人使用文字,開始學習羅馬人使用器物和工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