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餘人的私軍,若非那日派了禁衛前往陽翟,我等還被蒙在鼓裏……」
太子弘譽聞言,一邊用手指敲擊着桌案,一邊沉思着。
張啟功的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有一伙人,在私底下給趙弘璟提供着資金,幫助後者積蓄力量。
至於究竟是誰,太子弘譽也不得而知。
不過無所謂,趙弘璟花費了大半年積蓄的那些可憐的兵力,早已被他派遣禁衛設法除掉了,如今的趙弘璟,只不過是喪家之犬。
唯一讓太子弘譽感到顧慮的是,他至今仍沒有找到趙弘璟的下落,因此他暗自猜測,趙弘璟是否有可能逃到趙弘信、趙弘宣、趙弘疆這三位外封的兄弟那邊。
這三位外封的兄弟,與太子弘譽的關係並不是很和睦,慶王弘信就不用多說了,當年趙弘譽借「金鄉屠民」一事將其一腳踹到宋郡,慶王弘信至今還未擺平難纏的北亳軍,對他趙弘譽可謂是恨之入骨;而桓王趙弘宣,因為長皇子趙弘禮的關係,一直以來就對他趙弘譽抱持敵意;唯獨剩下燕王趙弘疆,與他趙弘譽以往並未發生齷蹉,但是此人在北疆與桓王趙弘宣同進同退,因此與太子弘譽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裏去。
這不,邀請諸兄弟回大梁見證登基大典的書信發出去已有十日,唯獨肅王趙弘潤應邀來到了大梁,其餘趙弘信、趙弘宣、趙弘疆三人,皆沒有任何動靜。
想到這裏,太子弘譽沉聲說道:「趙弘璟的事,暫且放在一邊,如今當務之急,是想辦法讓趙弘宣、趙弘疆、趙弘信三人前來大梁……」
聽聞此言,張啟功搖搖頭說道:「話雖如此,但正如在下當初所斷言的那樣……恐怕三人不會中計。」說到這裏,他暗示趙弘譽道:「在下以為,太子當另做打算。」
聽到張啟功口中那句「另作打算」,太子弘譽的面色便變得凝重了幾分。
因為當初張啟功在向太子弘譽獻計時,有兩條計策。
第一條,無非就是借「見證登基大典」這件事,將肅王趙弘潤、桓王趙弘宣、燕王趙弘疆、慶王趙弘信四人騙到大梁,解釋兵權。
這條計策,合乎情理,畢竟歷代新君登基,同輩的兄弟的確是要到場見證,擁護新君。
但問題是,趙弘宣、趙弘疆、趙弘宣三人又不是傻瓜,在得知大梁這一年多來發生的變化後,怎麼可能輕易前來大梁呢?——也只有以往就支持太子弘譽的肅王趙弘潤,會如此乾脆地前來大梁,雖然這位殿下此番前來,恐怕也是心存着某些別的想法。
至於第二條,那就是判定那幾名兄弟的罪名,畢竟拒絕赴大梁見證新君繼位,這是說不過去的,只要太子弘譽這邊稍微運作一下,就能將「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罪名按在那幾名兄弟頭上。
只不過,這樣一來,兄弟幾人也等同於徹底撕破了臉皮,搞不好那幾個兄弟會「矯詔起兵」,聯手對抗他,到時候,國內說不定就會爆發一場內亂。
不過慶幸的是,諸兄弟中最擅長打仗的肅王趙弘潤,已於前兩日來到了大梁,這讓太子弘譽大大鬆了口氣,否則若是這位兄弟亦拒絕邀請,太子弘譽還真不敢弄什麼登基大典——若是登基之後,鎮守魏國四方的兄弟王侯依舊不尊君令,那豈不是徒惹天下人恥笑他趙弘譽?
「……太子殿下,在下以為,此事不易再拖,應當向那三人發出最後通牒。」
見太子弘譽似乎仍在考慮此事,張啟功壓低聲音說道:「再拖下去,待等肅王那邊亦察覺了不對,被他走脫,那可就前功盡棄了……」
太子弘譽沉思了片刻,眯了眯眼睛,沉聲說道:「好!就依你的意思,於垂拱殿發佈詔令,勒令趙弘宣、趙弘疆、趙弘信三人於五日內趕赴大梁,若違此期限……則視為叛逆!」
張啟功聞言面色一正,拱手贊道:「太子殿下英明!」
說罷,他好似想到了什麼,壓低聲音說道:「太子殿下,肅王那邊,在下建議還是多派些人手,謹慎些為好……」
儘管張啟功說得頗為隱晦,但太子弘譽還是能夠聽懂前者想要表達的含義:派遣軟禁肅王趙弘潤一行人!
只見太子弘譽眼眸中閃過幾絲複雜神色,惆悵說道:「此事……不必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