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語發表的專著,除非是民族學著作,否則,根本不會有劍橋或者斯坦福的教授去閱讀它,想閱讀也沒有條件,自然就泯滅於眾人了。
所以,在這個英語佔據世界主流的世界裏,論文要發表在英文期刊上,專著也一定是要以英文的形式在英語國家出版,才能受到可能的廣泛的關注。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二戰前的德語,達爾文時代的拉丁文。
中國六十年代做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工作,論文都是一篇中文一篇英文的發表,中文的發表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上,英文的發表在國內唯一的西文科學期刊《scientiasinina》(《中國科學》)上。
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在二戰後,將大量的論文以本國語言發表——蘇聯和日本。蘇聯是世界一極的時候自然不用說,蘇聯完蛋後,俄文期刊也就算是完蛋了。日本則是另類典型,在日本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那個日本人可以說不的時代,日本的論文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以至於一些英語國家的學者在日本人佔上風的領域,不得不找人翻譯日文論文。
聽起來很爽是沒錯,然而,現實是不會向精神屈服的,有時候,人們以為現實屈服了,但很快,現實就會像是永不彎折的竹子似的,飛快的反彈回來,重重的打在你的臉上。
進入二十一世紀,不能跟上時代的日本學術界,衰退的比經濟還厲害。雖然還是有很多日本人以日文發表論文,並被中國人冠以愛國的名義,但在日本全領域緊縮的時代,日文期刊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弱了。新時代的日本學者,也早就開始玩一篇日文一篇英文的勾當,且以英文為榮。
事實證明,除非中國全領域制霸,就好像全盛期的美國,全盛期的日不落帝國,否則,現實就是英語依舊是地球通用語。使用中文撰寫論文和專著,就好像用土庫曼語寫唐詩一樣,不要妄想得到賀知章的讚賞。
然而,用英語寫一本書和用英語寫一篇論文的區別是碩大的。
英語論文都是有格式的,很多中國學者並不精通英語,依舊能夠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尤其是80年代的老派學者,許多人的口語甚至不夠聊天的,但你讓他們寫論文,定語從句謂語從句卻是用的無比熟練,制式語言隨口就來。
畢竟,論文的要求就是說清楚事情,除了《科學》和《自然》兩家期刊變態的要求一點文筆以外,其他論文都是平鋪直敘即可。
寫書的要求卻是比寫論文給《自然》和《科學》難多了,字裏行間的變化,就是普通英語國家的學生都不一定能夠滿足。
劉院長愣神道:「出版在國外,行嗎?」
「楊銳在國外可是名人呢,美國的全國電視網,就和咱們的新聞聯播一樣,都報道過他。」蔡教授吁了一口氣,說:「他還做出了pcr,還有離子通道的研究,這樣的知名度和基礎,他在國外出版著作沒有障礙,出版商說不定都會幫他潤色。」
劉院長卻沒有想到這個,不僅再道:「你覺得內容也足夠發表嗎?」
「在國外出版一本書沒那麼難,外國人很少有書號的。」蔡教授笑笑,又道:「不過,能不能賣掉又是一另一回事了。」
「要有學校買。」劉院長明白過來,道:「這麼說,還是挺有風險的。」
蔡教授點頭。國外的大學購買教科書的方式與國內類似又不同。基本上,各個學校都是自己決定採用哪種教科書的,如果是教授治校的學校的話,自然是各個教授決定購買哪種教科書,有些教授會採用自己的教科書,但並不是每名教授在每個領域都有著作,因此,大部分時間裏,那些著名教授的著名著作,是大學的教科書的重頭戲。
在一些不是非常廣闊的領域,甚至某些教授的某些教科書,會起到壟斷性的效果。
但是,作為一種相對小眾的讀物,即使成為教科書,學術專著的銷量也不會太大,600本或者1200本就稱得上暢銷了,如果沒有成為教科書的話,其年銷量往往在100本以下,因為書籍的定價很貴,而偉大的美利堅共和國的人民大多並不愛看書,更不會去看學術專著。
買的少意味着賺的錢少,賺的少意味着出版無價值。
劉院長想明白了其中關係,不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