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領導給放假了,所以一個人出來逛逛,眼尖在門口見着你那位高大的保鏢,便過來,倒是打攪你們兩位了。」
菲爾笑了笑,對吳斌點了點頭表示不介意,並示意其繼續,菲爾意識到李文邀請吳哥過來並不只是單純因為舒美。
果然,隨後便聽到李文隨意的問道:「吳哥,你們公司的上市計劃弄得怎樣了?」
吳斌遲疑了一下,雖然不明李文怎麼突然就問到這個,想了想,還是回答道:「很有問題,最近納斯達克板塊一團糟,造成全球股市動盪不休,找的幾家承銷商也都不怎麼落力。」
中海油依然在尋求上市之路,這不是什麼秘密,只是,這是中海油人的痛。
李文腦中浮現起前世時畢業時為了進入中海油而了解到的一些資料。
1999年8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在香港註冊並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把其油氣勘測、開發、生產和銷售等業務資產從總公司剝離出來注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重組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擁有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91.6的股權。
剝離出來註冊離岸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以境外融資。
目前,我國只有3家主要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中海油的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於1982年由國務院成立,全面負責中國海洋石油及天然氣的勘探、開發作業。
在國內的三巨頭裏,中海油可謂最具獨特魅力:體型最佳——包袱最輕,資產質量最好;容貌最美——管理層的國際化程度最高,高層大部分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故能夠和國際投資者直接溝通;魅力最大——獨家擁有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專營權,盈利能力最強,而且擁有獨立定價權,產品可以直接銷往海外。
然而,正是這樣一家優質的公司,在最早向國際資本市場發起衝刺時,卻被當頭喝棒,戟折沉沙,最終慘澹收場。
1999年9月和10月,雄心勃勃的中海油總公司聘請所羅門美邦、第一波士頓、中銀國際第三家著名投資銀行,擬定了一一項發行20億新股、招股價介於8.46—9.61港元之間、集資25.6億美元的發行計劃。帶着發行計劃,在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成思衛帶領下,路演團向海外資本市場進軍,開始全球路演。然而,沒有人料到的是,演路團所到之處投資者反應冷淡,全程下來,所得的認購額不竟足一半。
在承銷商的建議下,公司又宣佈將集資規模縮減為10億美元,每股招股份降低到6.98港元,結果依然還是無人問津,從而最後只得被迫暫停上市計劃。
失敗歸來,思痛究竟,披露的表面資料都把中海油99年的衝擊海外失敗之舉主要歸結為其團隊宣傳的最大賣點——專營權,因為海外投資者擔憂其專營權會被取消,市場都在破除壟斷,說不定哪能天你就會丟掉專營權。
而另一方面失敗要點,所謂的專家們認為當時國際油價低迷,全球主要股市狂跌不止,而且中資企業正在受廣信、粵海事件的衝擊,造致中資企業公信力被降至最低,而這次的承銷團銷售能力又不足和市場定位也嚴重失誤。種種因素造成了這家最有可能衝擊海外資本市場的巨頭最後戟折沉沙。
然而,緊緊6個月之後,2000年4月中石油卻紐約成功融資29億美元。繼中石油的開門紅之後,2000年6月,中國聯通同時在紐約和香港成功上市,融得資金64.31億美元;四個月之後的10月,10月中旬中石化在香港、倫敦和紐約成功上市,融資34.6億美元;10月底中國移動境外募集到75.5億美元。
時隔不足一年,四間公司募集超過200億美元的資金,中海油卻連10億都融資不到,難道真是因為賣點問題,因為股市油價低迷問題`,因為公信力問題麼?
似乎2000年受納斯達克市場的影響,全球經濟狀況更是低迷。更不可思議的是,2001年2月,中海油重啟上市計劃時,竟獲得了5倍的超額認購量。一年多前的無人問津,到後來的搶手貨,似乎有些詭異。
李文記得當初研究中海油資料時,為了解開這個問題,翻閱了海量的資料,才在一些小論壇上,看到一些似乎是中海油99年上市
第三十三章中海油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