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的合作。由於這個緣故,希特拉才想解決掉但澤問題。出於同樣的理由,波蘭的貝克先生才不讓問題得到解決。他沒有想到這可能引起一個致命的破裂。
西歐並沒有察覺到波德之間出現了疏遠的陰影,反而以為這邊很快就要在烏克蘭採取聯合行動。張伯倫在巴黎憂心忡忡,如果俄國以德國在烏克蘭挑起獨立運動為由,要求法國給予援助的話,法蘇條約是否會生效而付諸實施。
張伯倫顯然不想與東歐發生關係,針對德國的一種均勢仍然需要。
哈利法克斯在外交部的授意下措詞比較含糊,11月1日他在給菲普斯的信中寫道:
「在我看來,允許德國在中歐擴張是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能夠抵制德國在西歐擴張勢力。否則,我們的整個地位將受到危害……波蘭可能只會愈來愈陷入德國的勢力範圍。蘇俄……只要希特拉還話着,就很難成為德國的盟友。因此,只有考慮到希望法國會保護它自己——也保護我們——不要被俄國人牽連到對德戰爭中去,我才應該不無猶豫地勸告法國政府廢除法蘇條約,因為未來仍然太難斷定!」
這位外長用簡單明了的英語來說:俄國應該為英國的利益而鬥爭,但是英國和法國不應該為俄國的利益而鬥爭。
然而,沒有人去做謀求蘇聯友誼的事。英國人更為關切的是在中歐擺脫他們已經承擔的義務。他們隨意向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的擔保現在成了他們的沉重負擔。對一個孤弱無能的國家作出保證顯然是荒謬的,因為過去在武裝充分的時候都沒有能對它加以保衛。英國人央求法國讓他們不必履行諾言。11月24日,英法兩國外長在巴黎會晤。張伯倫主張只能集體作出保證,英王陛下政府單獨給予的保證是沒有多大價值的,他從未設想大不列顛可能必須單獨履行其義務的局面。
哈利法克斯認為一項共同保證似乎與英法宣言的文字不相一致,甚至連龐納也發怒稱它簡直不符合宣言的精神。
由於法國人不肯順從,因此決定要捷克人讓英國人擺脫困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對一項共同保證感到滿意,英國人也就問心無愧了。在捷克人沒有作出反應時,哈利法克斯發了火,他表示英王陛下的政府不準備考慮作出在不能提供有效援助的情況下,可能責成他們單獨或與法國一起對捷克斯洛伐克給予幫助的一項擔保。如果德國或者意大利是侵略者,而另一國拒絕履行諾言的話,情況就會如此。
事情到此為止;英國人無法擺脫一項他們決定不去兌現的保證。
在1938-1939年之交的冬季,英國人撇開他們在東歐無法承擔的義務不說,對西歐的地位也沒有把握。張伯倫特別感到驕傲的英德友好聲明很快就失去了光彩。希特拉的目的在於「分化」英國人的意見。他以為英國增加軍備會在親德的英國人士中激起反感;他對英國的「戰爭販子們」——丘吉爾、艾登和達夫.古柏嚴加譴責,相信這會在英國人中間引發一場反對他們的怒火。
效果恰恰相反。英國下院的保守黨議員對丘吉爾的嚴重警告頗不耐煩:當達夫.古柏辭職時,他們感到氣憤。但是他們對希特拉干涉英國事務的行為,同樣十分不滿。他們相信互不干涉政策。
希特拉可以在東歐為所欲為,他可以吞掉捷克斯洛伐克或者侵犯烏克蘭,但是不能干預英國政治家的事。保守黨人經常論證,外界對希特拉的批評只會加強他對德國的控制。現在希特拉給予英國「戰爭販子們」的聲望是他們自己無法贏得的。英國政治家們對希特拉的行為迷惑不解。他們重整軍備是為了加強自身的安全;這會使他們比較容易接受德國在東歐擴張它的勢力的事實。可是希特拉非但不讚揚他們的政策,反而破壞了政策的基礎,而且反常地為批評這種政策的人們張目。儘管如此,他的攻擊仍然沒有動搖英國領袖人物的決心,必須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安撫德國。領土的和民族主義的讓步沒有能撫慰希特拉。因此英國人又轉回到一種原始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他們開始再一次辯解說,只有繁榮能使希特拉態度緩和。於是,一連串的貿易代表團帶着謀求經濟合作的建議出現在德國——英國方面還有一個附帶的吸引力,就是這些合作方案會謀取德國的幫助以對抗美國的競爭。懷有善意的英國商人或英國貿易部代表每一次對德國的訪問,都
第二百八十五節 國際承認